LTE系统中MIMO OFDM有效信噪比映射模型分析
扎卡里亚·汉扎兹(Zakaria Hanzaz),汉斯·迪特尔·肖滕(Hans Dieter Schotten)
德国凯泽斯劳滕大学无线通信与导航研究所,保罗·埃里希大街,11号楼,67663凯泽斯劳滕
电子邮箱:{hanzaz, schotten}@eit.uni-kl.de
摘要
在系统级仿真(System Level Simulation, SLS)评估无线通信系统的过程中,链路到系统(Link-to-System, L2S)接口概念发挥着关键作用。L2S接口是一种抽象模型,用于预测链路级仿真(Link Level Simulation, LLS)性能,并将预测准则传递至系统级仿真。L2S接口基于多种映射模型,这些模型负责预测和抽象链路级性能,这类模型被称为有效信噪比映射(Effective SINR Mapping, ESM)模型,是L2S接口的核心组成部分。
目前,已有多项研究针对基于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OFDM)的单输入单输出(Single Input Single Output, SISO)系统,分析了适用于不同无线通信系统(如3GPP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 LTE)[1]和全球微波互联接入(WiMAX)系统[2])的L2S接口模型。本文将L2S接口的分析扩展至基于LTE系统的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 MIMO)OFDM技术,重点研究了以下几种模型:指数有效信噪比映射模型(Exponential ESM, EESM)、互信息有效信噪比映射模型(Mutual Information ESM, MIESM)、容量有效信噪比映射模型(Capacity ESM, CESM)以及对数有效信噪比映射模型(Logarithmic ESM, LESM)。
分析覆盖了LTE系统的多种MIMO传输模式,包括发射分集(Transmit Diversity, TxD)和空间复用(Spatial Multiplexing, SM);同时考虑了不同物理层配置,涉及1至15号调制编码方案(Modulation and Coding Scheme, MCS),以及1.4 MHz、10 MHz和20 MHz等不同传输带宽模式。结果表明,MIESM和EESM模型具有极高的准确性:在1.4 MHz等小传输带宽模式下,MIESM模型性能优于EESM模型,其中空间复用(SM)场景的误差范围为±0.2~±0.6 dB,发射分集(TxD)场景的误差范围为±0.1~±0.9 dB;然而,随着传输带宽增大(尤其是在采用高阶调制编码方案时),两种模型的准确性会有所下降。
关键词:链路到系统接口;多状态信道;MIMO-OFDM;EESM;MIESM
1. 引言
基于计算机仿真评估无线通信系统性能时,通常需要将整个仿真过程划分为多个仿真层级,目前公认的层级为链路级仿真(LLS) 和系统级仿真(SLS)。这种层级划分要求在两者之间建立一个接口,即链路到系统(L2S)接口。该接口不仅是连接链路级与系统级的关键纽带,负责将链路级性能特征传递至系统级以完成无线系统评估,还是系统物理层(链路级)的抽象模型。
在无线系统评估中,链路级仿真的计算耗时、成本及复杂度极高,因此亟需通过L2S接口避免直接进行链路级仿真。L2S接口通过“信噪比(Signal to Interference and Noise Ratio, SINR)-误码率(Bit Error Rate, BER)”和“信噪比-误块率(Block Error Rate, BLER)”关系来捕捉链路级性能——这两个关系是评估无线系统物理层链路级性能的常用指标。作为抽象模型,L2S接口还需适配系统采用的物理层技术,如无线接入接口、调制映射、信道编码等。
本文针对3GPP LTE系统(被视为第四代(4G)移动通信系统的前期版本)的L2S接口模型展开分析。LTE系统承诺提供100 Mbit/s的下行(Downlink, DL)传输速率和50 Mbit/s的上行(Uplink, UL)传输速率,并具备高频谱效率[3]。实现这一高数据速率的关键技术之一是MIMO-OFDM(多输入多输出正交频分复用),因此L2S接口的设计需充分考虑这些物理层技术,确保在不同物理层配置下的准确性和适配性。
L2S接口面临的核心挑战是如何评估多载波、多流传输场景下的链路级性能:在OFDM多载波传输中,某一时间段内传输的特定数据块会因多径衰落影响,导致不同子载波的SINR值存在差异。此时,该传输块的信道质量需通过与OFDM子载波数量相等的多状态SINR值来描述,而基于多SINR值评估误块率的难度显著增加。因此,需要将传输块的多状态SINR值压缩为一个单一标量值,这一过程即有效信噪比映射(ESM)。通过计算该标量值(有效SINR),可得到该传输块在瞬时信道与传播特性下的误块率,而误块率的预测通常基于预先通过链路级仿真生成的“加性高斯白噪声(AWGN)场景误块率查找表(Look-Up Table, LUT)”。
目前,已有研究针对SISO-OFDM技术的ESM模型展开分析(如文献[1]针对LTE系统,文献[2]针对WiMAX系统),但针对LTE系统MIMO-OFDM技术的ESM模型研究仍较为有限:文献[4]、[5]仅讨论了MIMO-OFDM场景下的EESM模型;文献[6]未针对LTE、WiMAX等特定无线系统进行模型验证。
本文针对多种L2S接口模型(EESM、MIESM、CESM、LESM),在MIMO-OFDM的不同物理层配置下(空间复用(SM)、发射分集(TxD)模式)展开全面分析,并覆盖了不同传输带宽(1.4 MHz、10 MHz、20 MHz)和不同调制编码方案(MCS-1至MCS-15)。
全文结构如下:第2章介绍L2S接口概念及有效映射原理,并给出各类映射模型的表达式;第3章构建L2S接口评估的系统模型,重点阐述MIMO-OFDM技术;第4章呈现不同场景下的仿真结果,并分析L2S接口模型的准确性;第5章总结仿真结果并得出结论。
2. 有效信噪比映射
L2S接口的性能与准确性直接取决于映射模型,同时映射模型还影响L2S接口的简洁性(进而影响系统评估的复杂度)。如前所述,L2S接口的核心是有效映射原理:由于多径衰落导致的频率选择性,单个编码块在传输过程中,不同OFDM子载波的SINR值存在差异(图1为多径衰落下单个传输块的受影响情况)。为评估物理层链路级性能,需将这些多状态SINR值压缩为一个标量值(有效SINR),且该标量值需能反映多状态SINR的变化特征。
计算有效SINR主要有两种思路:
- 线性方法:通过计算SINR的普通平均值得到有效SINR。但线性方法不适用于多状态SINR场景,无法适配OFDM系统,仅用于GSM、GPRS、CDMA等单状态系统(如平均值接口(Average Value Interface, AVI)、实际值接口(Actual Value Interface, AcVI))。
- 非线性方法:更适配多状态SINR场景,目前无线系统中研究的非线性平均方法包括截止速率模型、平方模型、对数模型、容量模型等。本文重点分析两种核心模型:EESM和MIESM。
图2展示了L2S接口的映射流程,涵盖链路抽象模型/链路性能模型、多状态SINR的压缩过程(从时空频域的检测后SINR到有效SINR),以及有效SINR到误块率/误帧率(FER)的映射,并考虑了小尺度/大尺度衰落、路径损耗、阴影衰落、小区间干扰、功率分配、收发端预处理/后处理、调制方案、编码速率、分组长度等影响因素。
2.1 指数有效信噪比映射模型(EESM)
指数有效信噪比映射模型(EESM)基于编码符号误码率的切尔诺夫联合界(Chernoff Union Bound)推导[7]。顾名思义,该模型通过指数函数ϕ(SINR)=exp(−SINR⋅s)\phi(\text{SINR})=\exp(-\text{SINR} \cdot s)ϕ(SINR)=exp(−SINR⋅s)计算信息度量,其最终公式如下:
SINReff=−β⋅ln(1N∑k=1Nexp(−SINRkβ))(1)\text{SINR}_{\text{eff}}=-\beta \cdot \ln\left(\frac{1}{N} \sum_{k=1}^{N} \exp\left(-\frac{\text{SINR}_k}{\beta}\right)\right) \tag{1}SINReff=−β⋅ln(N1k=1∑Nexp(−βSINRk))(1)
其中:
- NNN为所用OFDM子载波数量;
- SINRk\text{SINR}_kSINRk为第kkk个OFDM子载波的信噪比;
- β\betaβ为校准参数:该参数最初针对BPSK和4-QAM调制推导,后推广至公式(1),用于补偿调制阶数、编码速率的影响,同时也考虑了传输块长度;
- SINRk\text{SINR}_kSINRk的计算式为SINRk=∣hk∣2⋅P/σn2\text{SINR}_k=|h_k|^2 \cdot P/\sigma_n^2SINRk=∣hk∣2⋅P/σn2,其中hkh_khk为第kkk个子信道的增益,PPP为发射功率,σn2\sigma_n^2σn2为噪声方差。
有效SINR(SINReff\text{SINR}_{\text{eff}}SINReff)需针对每种调制编码方案(MCS)单独计算。根据3GPP(Release 8)[8]定义,LTE系统包含15种MCS方案,对应4-QAM、16-QAM、64-QAM三种调制阶数,以及1至1/13的信道编码速率。EESM模型需通过仿真不同信道模型的大量信道实现,针对每种MCS方案进行校准(校准过程详见文献[1])。
有效SINR是多状态信道链路性能的量化指标,其准确性需满足“实际误块率=预测误块率”,即:
BLERActual(hk)=BLERPredict(SINReff)\text{BLER}_{\text{Actual}}(h_k)=\text{BLER}_{\text{Predict}}(\text{SINR}_{\text{eff}})BLERActual(hk)=BLERPredict(SINReff)
其中,BLERActual\text{BLER}_{\text{Actual}}BLERActual为特定MCS方案下通过仿真得到的实际误块率,BLERPredict\text{BLER}_{\text{Predict}}BLERPredict为基于有效信噪比映射模型计算的预测误块率。图3展示了EESM模型的映射过程,包含子载波SINR、有效SINR与不同MCS方案误块率的对应关系。
2.2 互信息有效信噪比映射模型(MIESM)
互信息有效信噪比映射模型(MIESM)通过互信息函数ϕ(SINR)=I(SINRk)\phi(\text{SINR})=I(\text{SINR}_k)ϕ(SINR)=I(SINRk)计算信息度量,其中不同调制阶数的信息度量需基于比特交织编码调制(Bit-Interleaved Coded Modulation, BICM)计算[9]。其通用公式如下:
SINReff=β⋅I−1(1N∑k=1NI(SINRkβ))(2)\text{SINR}_{\text{eff}}=\beta \cdot I^{-1}\left(\frac{1}{N} \sum_{k=1}^{N} I\left(\frac{\text{SINR}_k}{\beta}\right)\right) \tag{2}SINReff=β⋅I−1(N1k=1∑NI(βSINRk))(2)
其中,互信息III的具体表达式为:
Imp(x)=mp−Ey{
12mp∑i=1mp∑b=01∑z∈Xbilog∑x~∈Xexp(A)∑x~∈Xbiexp(A)}(3)I_{mp}(x)=m_p - \mathbb{E}_y\left\{\frac{1}{2^{m_p}} \sum_{i=1}^{m_p} \sum_{b=0}^{1} \sum_{z \in X_b^i} \log \frac{\sum_{\tilde{x} \in X} \exp(A)}{\sum_{\tilde{x} \in X_b^i} \exp(A)}\right\} \tag{3}Imp(x)=mp

最低0.47元/天 解锁文章
183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