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医学数据可视化与沉浸式技术应用解析

医学数据可视化与沉浸式技术应用解析

1. 医学数据可视化方法

在医学研究中,对于不同类型的数据,有着多样的可视化方法。对于大脑活动测量数据,为了确定两组间具有统计学显著差异的体素,会对每个体素进行 Welch(1947)提出的两组不等方差 t 检验。具体操作是,利用得到的 p 值过滤掉高于用户指定值的区域,这样就能有效去除两组间相似的区域,保留不同的区域。例如在某些可视化结果中,这种方法能有效挑出少数区域,便于直观比较两组数据。由于 Welch t 检验计算约 50 个体积、每个体积有 100³ 个体素的数据可能需要几秒时间,为确保交互性,计算会在后台线程并行执行。

对于来自肠道的测量数据以及外周测量数据(如血液样本)这类没有空间范围的数据,常使用散点图矩阵进行可视化,这一方法最早由 Carr 等人(1987)提出。散点图矩阵会在矩阵布局中为每个参数组合展示一个散点图,因此需要较大的屏幕空间。对于参数较多的情况,还有其他流行的可视化概念,如 Inselberg(1985)提出的平行坐标和 Siegel 等人(1972)提出的星图。

平行坐标将测量中的每个参数表示为一条平行的垂直轴,例如微生物群、焦虑、抑郁、身体疲劳、疼痛推断、屏障功能和肠道免疫细胞等。每个患者由一条折线表示,该折线连接其在各坐标轴上各维度的值,从而为所有患者数据生成一个图。最初开发平行坐标是为了突出不同参数之间的相关性,这里选择它是因为它能有效表示高维数据,并且已成功用于过滤与体积数据相关的多维数据。

2. 患者群体选择与探索

平行坐标支持定义高维过滤器并提供即时视觉反馈,这是选择和探索患者群体的主要目标之一。患者群体可以通过使用坐标轴上的三角形滑块按钮调整属性范围来配置。例如,通过更改最左侧的 IBS/健康轴的范围,可以将健康对照组和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分为两个不同的组。对于更复杂的问题,如“比较高疼痛推断且低焦虑的 IBS 患者”,可以通过进一步调整相应的 IBS/健康、疼痛推断和焦虑属性的滑块来解答。

由于并非所有患者都收集了所有类型的测量数据,因此需要处理缺失数据。在这项工作中,缺失的测量值会导致与相应属性的连线缺失,对这些属性应用过滤操作不会影响有缺失数据的患者。

3. 案例研究

为了评估相关工具,进行了三个不同的案例研究。
- 研究设置 :选择了 97 名患者,其中 34 名健康,63 名患有 IBS。与肠道相关的测量包括微生物群水平、屏障功能和免疫细胞计数;精神测量包括焦虑、抑郁、身体疲劳、疼痛干扰、灾难化思维、身体忽视和积极情绪;大脑测量包括内侧前额叶皮质区域与大脑中所有其他体素之间的功能连接。评估在一台配备 2.2 GHz Intel CPU、32 GB RAM 和 Nvidia Geforce 1080 GPU 的现成台式计算机上进行。
- 群体选择效率 :将该工具与 CONN 工具箱在形成患者子群体所需的时间上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该方法生成多个子群体只需几秒,而 CONN 方法由于需要生成和加载多个文本文件,需要几分钟。此外,该工具中统计计算引入的延迟通常会在过滤第二组数据时被隐藏。与 CONN 相比,更快的群体选择还得益于对所有患者及其属性的整体概览以及平行坐标视图所实现的交互性。该视图还能轻松将参与者分为多个子群体并立即查看结果,直观呈现趋势和来自多个数据集的影响因素,这是 CONN 等其他软件应用无法做到的。
- 高低焦虑患者分析 :将所有参与者分为高焦虑组和低焦虑组。通过可视化显示,能够轻松识别数据中以前不明确的关系,例如高焦虑并不是抑郁的良好预测指标,因为高焦虑患者(第三轴)的抑郁评分(第四轴)从低到高分布广泛。在其他心理和肠道测量中也观察到了相同的模式。同时,还能明显看到高焦虑组和低焦虑组在大脑不同区域的连接性存在显著差异。
- IBS 患者子群体探索 :以 IBS 患者为例,高焦虑(第三轴)和高疼痛(第六轴)并不能预测抑郁(第四轴),但这些指标似乎与更高的身体忽视(第八轴)有关。比较高疼痛组和低疼痛组的功能连接性,可以看到明显差异,高疼痛组显示出大面积负相关连接区域(图中蓝色部分)。

4. 沉浸式技术概述

解剖结构和生理过程是三维的,但过去我们对人体内部结构和过程的可视化主要局限于二维平面,如通过 X 射线、磁共振成像等技术获取数据后,只能在纸张或屏幕表面查看。而沉浸式技术的出现为这一现状带来了突破。

沉浸式技术实际上涵盖了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两种不同的技术,它们都允许在三维介质中与三维信息进行交互。虽然这两种技术在功能上有所不同,但它们的核心技术都是能够渲染三维计算机环境,使用户能够以与感知现实世界物体相似的方式感知虚拟物体。

5. 虚拟现实技术
  • 发展历程 :“虚拟现实”一词由该领域的先驱 Jaron Lanier 在 20 世纪 80 年代创造。他在 1984 年创立了一家 VR 软硬件公司(VPL),并在接下来的十年里推广了这项技术。不过,Lanier 指出 Morton Heilig 和 Ivan Sutherland 在 20 世纪 50 年代和 60 年代的工作取得了关键的早期技术突破。在 20 世纪 80 年代末和 90 年代初 VR 首次兴起后,由于硬件成本高和用户体验差(VR 恶心很常见),其受欢迎程度很快下降。尽管 VR 仍在一些行业和研究领域使用,但直到 2012 年 Oculus VR 系统在 Kickstarter 上发布,才引发了当前的 VR 复兴。2014 年,Oculus 被 Facebook 以 20 亿美元收购,并于 2016 年推出了 Rift。不到一个月后,HTC 与 Valve(游戏平台 Steam 的制造商)合作推出了 Vive VR 系统。截至 2018 年,消费者可以购买到数十种头戴式设备,预计在未来十年内,沉浸式头戴式设备将变得无处不在。
  • 虚拟视觉、听觉和触觉 :虚拟现实技术通过干预感官来用虚拟环境取代现实环境。当前的硬件通过用户佩戴的头戴式设备实现这一点,该设备通过高分辨率屏幕和精心设计的镜片组合,为每只眼睛呈现略有不同的图像。系统的软件部分能够获取头部位置和运动信息,并动态地为用户渲染虚拟世界的准确视角。因此,当用户向上、向下甚至向后看时,传递到每只眼睛的场景就像自然感知该环境时一样。大多数系统还使用相同的头部位置软件计算来模拟定向音频,视觉和听觉输入的结合显著增强了用户的临场感。然而,目前虚拟现实体验中最明显缺失的是高度逼真的触觉维度。虽然存在一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模拟真实触觉交互的原型手套、套装和机械臂,但像举起保龄球或棒球棒时所感受到的阻力和重量,除了一些最专业和定制的解决方案外,仍然难以实现。在公开可用的 VR 系统中,目前的触觉效果主要局限于手持控制器的轻微震动。
  • 虚拟移动方式 :虚拟现实中的移动机制主要分为以下四类:
    • 静态 :用户在三维空间中固定在一个位置,但可以通过沿 X、Y 和 Z 轴倾斜头部来环顾四周,在虚拟环境中只有三个自由度(3DoF)。
    • 连续运动 :使用游戏手柄或控制器,用户可以指示 VR 中的相机或化身沿 X、Y 和 Z 轴在虚拟空间中连续前进,允许虚拟移动,最多有六个自由度(6DoF),即使硬件只能跟踪现实世界中用户的 3DoF 移动。
    • 传送 :与连续运动类似,使用游戏手柄或控制器进行移动,也允许 6DoF 虚拟移动,但这种移动方式会让用户突然从虚拟空间中的一个点移动到另一个点。
    • 跟踪 :更先进的“房间规模”VR 系统(如 HTC Vive、Oculus Rift 和 Samsung Odyssey)可以跟踪用户在现实世界中的所有六个维度(倾斜和沿 X、Y 和 Z 轴的移动),虚拟移动可以与现实世界的移动相匹配。

静态方法最简单,但在临场感或沉浸感方面回报最低;跟踪方法最复杂但最令人满意,但需要现实空间,并且虚拟世界中的移动受现实世界移动的限制,因此通常会将跟踪方法与基于控制器的策略相结合。在基于控制器的移动方法中,连续运动是导致虚拟现实恶心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它会造成 VR 系统提供的视觉信息与前庭系统检测到的现实世界输入之间的不匹配,因此传送已成为用户在 VR 中移动的标准方式。
- VR 硬件分类 :VR 硬件主要分为以下三类:
- 手机盒式 :2014 年开始广泛普及,它将盒式框架和镜片与现代智能手机现有的高分辨率屏幕和陀螺仪相结合,创造了一种简单的 VR 体验。最早的版本如 Google Cardboard 和 Samsung Gear,让拥有足够先进手机的人只需花费约 10 美元就能体验 VR,但这些体验是有限的。
- 独立式 :这类设备无需连接电脑或手机,自身具备计算和处理能力,能独立运行 VR 应用,使用起来更加便捷,但性能和功能可能相对受限。
- 有线式 :通常需要连接到高性能的电脑或主机,以获取强大的计算资源,从而提供更优质、更流畅的 VR 体验,但使用时会受到线缆的限制。

以下是 VR 移动方式的对比表格:
| 移动方式 | 自由度 | 特点 | 适用场景 |
| — | — | — | — |
| 静态 | 3DoF | 用户固定位置,只能转动头部 | 简单场景展示,对移动需求低 |
| 连续运动 | 6DoF | 连续前进,可能引发恶心 | 适合需要流畅移动的场景,但对用户耐受性有要求 |
| 传送 | 6DoF | 突然移动,避免恶心 | 各类场景通用,尤其适合易晕动的用户 |
| 跟踪 | 6DoF | 与现实移动匹配,沉浸感强 | 需要高度沉浸体验,有足够现实空间的场景 |

下面是一个简单的 mermaid 流程图,展示 VR 体验中数据处理和反馈的过程:

graph LR
    A[用户头部位置和运动信息] --> B[软件计算]
    B --> C[渲染虚拟场景和音频]
    C --> D[头戴式设备呈现给用户]
    D --> E[用户感知虚拟环境]
    E --> F[用户做出动作反馈]
    F --> A

综上所述,医学数据可视化和沉浸式技术在医学研究和实践中都有着重要的应用。医学数据可视化方法能够帮助研究人员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数据,而沉浸式技术则为医学教育、培训和治疗带来了新的可能性。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相信这些技术将在医学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医学数据可视化与沉浸式技术应用解析

6. 增强现实技术
  • 基本概念与特点 :增强现实(AR)是将虚拟信息与真实世界场景相结合的技术。与虚拟现实不同,AR 并不完全取代现实环境,而是在现实场景中叠加虚拟元素,为用户提供一种增强的现实体验。它通过摄像头、传感器等设备捕捉现实世界的图像和信息,然后将虚拟物体精确地融入到这些图像中,让用户可以同时看到真实和虚拟的内容。这种技术可以实时地根据用户的视角和位置变化,调整虚拟元素的显示,使其与现实场景完美融合。
  • 应用领域 :在医学领域,AR 已经有了广泛的应用。在手术导航方面,医生可以通过 AR 设备将患者的医学影像(如 CT、MRI 等)叠加到实际的手术部位上,清晰地看到内部器官和血管的位置,从而更精准地进行手术操作,减少手术风险。在医学教育中,AR 可以将人体解剖结构以三维模型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可以通过移动设备或 AR 眼镜观察不同角度的解剖结构,还可以进行交互式操作,如拆解、组装等,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效果。此外,在康复治疗中,AR 可以创建虚拟的康复环境和训练任务,帮助患者更积极地参与康复训练,提高康复效果。
  • 硬件设备 :目前常见的 AR 硬件设备包括 AR 眼镜、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AR 眼镜可以提供更沉浸式的 AR 体验,用户可以直接通过眼镜看到叠加在现实场景中的虚拟信息,双手可以自由操作。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则是较为普及的 AR 设备,通过安装相应的 AR 应用程序,用户可以利用设备的摄像头和屏幕实现 AR 功能。这些设备具有携带方便、使用灵活的特点,但相对来说,其 AR 体验的沉浸感可能不如 AR 眼镜。
7. 沉浸式技术在医学可视化中的应用案例
  • 手术模拟训练 :利用 VR 技术可以创建高度逼真的手术模拟环境。医生可以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各种手术操作的练习,包括手术切口、组织切除、缝合等。通过模拟不同的手术场景和患者情况,医生可以提高手术技能和应对复杂情况的能力。例如,在心脏手术模拟中,医生可以通过 VR 设备感受到心脏的跳动、血管的弹性等真实的生理反馈,仿佛置身于真实的手术现场。同时,系统还可以记录医生的操作过程,并进行评估和反馈,帮助医生不断改进手术技巧。
  • 医学教育展示 :在医学教育中,沉浸式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直观、生动的学习体验。通过 VR 或 AR 技术,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人体的内部结构和生理过程。例如,学生可以通过 VR 眼镜进入人体内部,观察细胞的活动、血液循环等微观过程;也可以使用 AR 应用程序,将人体模型叠加到现实场景中,进行交互式的解剖学习。这种学习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 患者康复治疗 :对于患者的康复治疗,沉浸式技术也能发挥重要作用。在物理康复中,VR 可以创建虚拟的康复训练场景,如游戏化的运动训练、虚拟的户外环境等,让患者在有趣的氛围中进行康复训练,提高训练的积极性和效果。在心理康复方面,AR 可以通过呈现积极的虚拟场景和元素,帮助患者缓解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例如,患者可以在 AR 环境中与虚拟的心理医生进行交流,接受心理辅导和治疗。
8. 沉浸式技术应用的优势与挑战
  • 优势
    • 提高学习和培训效果 :沉浸式技术能够提供高度逼真的场景和交互体验,让学习者更加身临其境地参与到学习和培训中。在医学领域,这可以帮助医生和学生更好地掌握手术技能、解剖知识等,提高学习和培训的效率和质量。
    • 增强决策准确性 :在手术规划和诊断过程中,沉浸式技术可以将医学数据以三维可视化的方式呈现给医生,使医生能够更直观地观察和分析病情,从而做出更准确的决策。例如,通过 VR 或 AR 技术,医生可以更清晰地看到肿瘤的位置、大小和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制定更合理的治疗方案。
    • 改善患者体验 :在患者的治疗和康复过程中,沉浸式技术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加舒适和有趣的体验。例如,在手术前,患者可以通过 VR 技术了解手术过程,减轻紧张和恐惧情绪;在康复训练中,患者可以在虚拟的游戏化环境中进行训练,提高训练的积极性和依从性。
  • 挑战
    • 技术成本较高 :目前,沉浸式技术的硬件设备和软件开发成本都相对较高。高质量的 VR 眼镜、AR 设备以及专业的医学模拟软件价格昂贵,这对于一些医疗机构和教育机构来说是一个较大的经济负担。
    • 数据安全与隐私问题 :在使用沉浸式技术时,需要处理大量的患者医学数据和个人信息。这些数据的安全和隐私保护至关重要。如果数据泄露,可能会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后果。因此,如何确保数据的安全和隐私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 用户适应性问题 :部分用户可能会对沉浸式技术产生不适反应,如 VR 恶心、头晕等。此外,一些用户可能对新技术的接受程度较低,需要一定的时间来适应和掌握。因此,如何提高用户的适应性和接受度,也是推广沉浸式技术的一个挑战。
9. 未来发展趋势
  • 技术融合 :未来,VR、AR 等沉浸式技术可能会与其他先进技术(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深度融合。例如,人工智能可以为沉浸式医学应用提供智能诊断和决策支持,大数据可以为医学模拟和训练提供更丰富的数据资源,物联网可以实现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 应用拓展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沉浸式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将不断拓展。除了现有的手术模拟、医学教育和康复治疗等领域,还可能会应用到远程医疗、药物研发、疾病预防等更多方面。例如,在远程医疗中,医生可以通过 VR 技术远程指导手术操作,为偏远地区的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 个性化定制 :未来的沉浸式医学应用将更加注重个性化定制。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如年龄、性别、病情等)和医生的专业需求,提供定制化的虚拟体验和解决方案。例如,为不同的手术医生提供适合其操作习惯和技能水平的手术模拟场景,为不同的患者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训练方案。

以下是 VR 和 AR 技术在医学应用中的对比表格:
| 技术类型 | 特点 | 应用场景 | 优势 | 挑战 |
| — | — | — | — | — |
| VR | 完全虚拟环境,沉浸感强 | 手术模拟训练、医学教育展示 | 高度逼真的体验,可反复练习 | 成本高,可能有不适反应 |
| AR | 虚实结合,增强现实体验 | 手术导航、康复治疗 | 与现实场景结合紧密,操作方便 | 注册精度要求高,硬件性能有限 |

下面是一个 mermaid 流程图,展示沉浸式技术在医学应用中的整体流程:

graph LR
    A[数据采集(医学影像、患者信息等)] --> B[数据处理与分析]
    B --> C[创建虚拟模型或场景]
    C --> D[选择硬件设备(VR 眼镜、AR 设备等)]
    D --> E[用户体验(手术模拟、医学教育等)]
    E --> F[反馈与评估]
    F --> B

总之,医学数据可视化和沉浸式技术为医学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和发展机遇。通过有效的数据可视化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医学数据;而沉浸式技术则为医学教育、培训、诊断和治疗等方面提供了全新的手段和体验。尽管目前这些技术还面临着一些挑战,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完善,相信它们将在未来的医学领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博士论文复现】【阻抗建模、验证扫频法】光伏并网逆变器扫频稳定性分析(包含锁相环电流环)(Simulink仿真实现)内容概要:本文档是一份关于“光伏并网逆变器扫频稳定性分析”的Simulink仿真实现资源,重点复现博士论文中的阻抗建模扫频法验证过程,涵盖锁相环和电流环等关键控制环节。通过构建详细的逆变器模型,采用小信号扰动方法进行频域扫描,获取系统输出阻抗特性,并结合奈奎斯特稳定判据分析并网系统的稳定性,帮助深入理解光伏发电系统在弱电网条件下的动态行为失稳机理。; 适合人群:具备电力电子、自动控制理论基础,熟悉Simulink仿真环境,从事新能源发电、微电网或电力系统稳定性研究的研究生、科研人员及工程技术人员。; 使用场景及目标:①掌握光伏并网逆变器的阻抗建模方法;②学习基于扫频法的系统稳定性分析流程;③复现高水平学术论文中的关键技术环节,支撑科研项目或学位论文工作;④为实际工程中并网逆变器的稳定性问题提供仿真分析手段。; 阅读建议:建议读者结合相关理论教材原始论文,逐步运行并调试提供的Simulink模型,重点关注锁相环电流控制器参数对系统阻抗特性的影响,通过改变电网强度等条件观察系统稳定性变化,深化对阻抗分析法的理解应用能力。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