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技术在生物医学可视化中的应用与教育实践
1. 引言
近年来,生命科学、医学、牙科、外科和相关健康专业领域对技术的应用呈指数级增长。如今我们看待和分析数据的方式与 10 年或 20 年前相比有了显著不同。随着成像和数据可视化技术的发展与进步,我们与数据的交互方式变得更加引人入胜。这些技术不仅改善了生物医学领域的可视化效果,还对培养未来从业者起到了重要作用。
超声作为一种成熟的医学成像技术,自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格拉斯哥大学的 Ian Donald 教授及其同事将其引入妇产科作为诊断工具以来,已在临床和研究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如今,诊断超声具备二维(2D)、三维(3D)、四维(4D)以及多种多普勒模式,先进的换能器能够生成高保真度的解剖图像。未来,超声甚至可能在分子成像领域发挥作用。超声具有实时、无创、操作相对简单且无电离辐射等特点,这使其成为教育环境中学习地形解剖学的理想选择,也有助于提升职业学习者未来的临床实践能力。
2. 超声技术的原理
2.1 起源与基本原理
诊断超声的起源可追溯到海事历史中的声纳(SONAR)技术,由法国物理学家 Paul Langévin 发明用于定位水下物体。其基本物理原理类似于动物的回声定位,如蝙蝠通过发射声波并检测反射回声来构建周围环境的声学图像。在人体中,高频声波在不同组织界面反射,反射波被换能器接收并转换为电信号,进而生成可视化图像,这就是超声的压电效应。
2.2 压电效应
超声换能器中的合成压电晶体将电信号转换为发射的声波,反之,反射的声波又被转换为电信号用于生成图像。这一过程使得我们能够实时观察人体内部结构。
超声技术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与展望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72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