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行实时垃圾回收技术解析
1. 引言
在对时间要求严苛的系统中应用 Java 时,最大的问题源于自动垃圾回收机制。该机制虽能保障安全的内存管理,但垃圾回收器(GC)的运行会对系统性能产生影响。GC 可自动检测应用程序无法引用的内存,将其释放并供后续分配使用,从而解决因遗忘释放内存和悬空引用导致的内存泄漏问题。
2. 垃圾回收器阶段
Java 系统中的垃圾回收器通常以循环过程实现,包含多个阶段,以标记 - 清除 - 压缩垃圾回收器为例,其四个阶段如下:
- 根扫描(root scanning) :标记 Java 堆中被堆外引用(如局部变量中的引用)指向的对象,确保这些对象的内存不会在当前垃圾回收周期中被回收。
- 标记(mark) :在完成根扫描标记后,继续标记未被标记且被已标记对象引用的对象,直到没有未标记对象被已标记对象引用。
- 清除(sweep) :标记阶段结束后,未标记对象无法被应用程序访问,其内存可被释放,将这些对象的内存添加到空闲列表。
- 压缩(compact) :清除阶段后,释放的内存可能分散在堆中,无法满足大内存分配请求,因此需要进行碎片整理,将所有已分配内存移动,使空闲内存形成连续区域,以满足任意大小对象的新分配需求。
下面用 mermaid 流程图展示这四个阶段:
graph LR
A[根扫描] --> B[标记]
B --> C[清除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176万+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