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视化编程环境的设计与实现
1. 可视化编程环境的设计标准
设计通用可视化编程环境(VPE)时,需要考虑两个关键标准:
- 异构可视化编程支持 :
- 高级编程 :可视化语言通常无法支持整个编程过程。一些可视化语言用于高级可视化操作,并结合用文本语言编写的低级应用组件,如面向对象可视化编程系统 m - VISUAL 和 Web 服务组合语言 ZenFlow。
- 低级编程 :部分可视化编程语言仅允许在最低级别进行编程,能表达程序中的细粒度逻辑,但缺乏将程序部分组织成模块的能力。例如用于交互式图形的 NoPump 系统,对于这类低级 VPL,高级组织机制可增强其在大规模应用中的可用性。
- 独立开发 :若可视化语言为不同应用目的独立开发,它们通常相互无关,难以协同解决复杂问题。虽可通过高级协议(如 OS 级的格式化信息传输系统)实现,但效率低且易出错,因此需要创建混合可视化编程环境的框架。
- 层次结构 :Schofstrom 和 van den Brock 提出了一种组织软件工程生命周期中使用的工具的模型。编程环境中的工具关系可看作多层次工具结构,支持以下概念:
| 概念 | 描述 |
| — | — |
| 服务 | 开发者感兴趣的最小功能单元 |
| 工具 | 一组紧密相关且界限明确的服务,支持特定工作,如图形编辑器 |
| 工具集 | 一组工具,内部凝聚力强,外部耦合低,共同覆盖部分开发过程,如编译器、相关语法导向编辑器和调试器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