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互操作性与模型架构规范详解
1. 数据操作流程概述
在数据处理过程中,存在一套系统的操作流程,主要包含以下几个关键步骤:
1. 定义元原语 :利用 VOG 来定义元原语,这些元原语能够捕捉不同模式语言(特别是用于数字存档或交换的结构化数据 XML 文档)所采用的主要原语。
2. 定义模型或架构 :使用这些原语来定义一个模型或架构,实际上这是一个特定的 RGG,可实现 VME(根据抽象级别分为 VME1 或 VME2)的自动生成。
3. 进一步操作 :在生成的 VME1 中以图形方式进一步定义、分解或重构架构和转换规则,以创建模型原语,然后返回步骤 2;或者在生成的 VME2 中以图形方式定义源数据实例,并自动应用规则。
这个流程中,步骤 2 和步骤 3 的前半部分可能形成一个无限循环,模拟现实世界中的递归定义。例如,XML 模式用于定义 XML 文档,而它本身也是一个 XML 文档,即模式是其自身的一个实例。
2. 实例级互操作性
在实例级的互操作性方面,主要涉及文档的构建、转换以及背后的支持机制。
- 文档构建与转换 :文档作者可以使用图形文档编辑器通过绘制文档图(XML 文档结构本质上是一棵树)来构建所需结构的文档。如果文档已经存在,可以通过 XML 解析器和 Java JTree 将其转换为图形表示。然后,基于图转换理论对文档树进行图形解析和执行,以验证文档结构并生成文本版本。若有需要,文档还可以转换为不同的词汇表。
- 支持机制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