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1,接手的第一个项目。虽说项目具有独特性,每个项目参与进去,都能发现不一样的坑位,但仍觉得S1项目的坑,极具别致性。这也是为什么实施时常常感叹,做项目太有意思了。
项目立项
项目发起,源于Sponsor年初规划,费用控制,包含预算、税票、对公报销、对私报销。报销模块一期聚焦对公,而相关业务中,一大半源于采购。生产物料采购,在ERP,PR、PO、接收、检验、入库,再到AP付款;非生产物料,业务分散,场景众多,流程割裂。申请&采购履行与付款在多个系统中,系统间无信息流转。提交S1项目付款时,就切身感受到了痛点,所有信息都需手工填写,花了40min才完成提交。可以想象,业务月对账发起付款,几十行,小半天就耗在上面了。因此领导的注意力转到非生产物料采购业务,紧接着转到供应商管理关系平台。
回到目项目费控,为什么年初被立项。一是财务信息化建设的需求,一个企业信息化水平的高低,可由财务信息化水平决定。数字化转型的变革之路,也往往始于财务。Sponsor上任,主推变革。变革响应最积极、同时见效最快者,即是财务。费控平台,作为财务集成共享平台的基石,在规划中优先搭建;二是以Sponsor视角,干系人等于高层领导。而高层领导对于IT的直观体验,70%源于审批。把审批做好,关键干系人的满意度就能提升一大截。而审批的痛点,N个系统登录审批,切换不同游览器,账号/密码不一致(SSO已解决);只能PC端审批,无移动审批;重复审批,需求申请、合同、付款每一环节都要把控;老OA技术落后,界面不友好。基于此,上线BPM系统。通用流程,在BPM。专业流程,由各管理软件承载,同时支持移动审批,集成到IM消息推送中。
输出前期方案汇报,包括问题及痛点分析、项目背景、项目目标、项目范围、实施步骤、整体蓝图方案、业务流程、计划进度、项目概算、收益、资源需求。
POC
理完前置项,回到S1项目。由非生产采购业务,涉及申请、合同、验收、付款,扩展到供应商管理、寻源、招投标、目录商城,进而确定功能范围。POC联系三家,各做了三四次介绍,听下来,感觉差不多,都能做,就看二开的量了。之所以POC听不出区别, 在于双方对于功能清单,都不足够了解。这是甲方常犯的问题,没有真正想清楚,就开启项目。关键功能清单描述的是模块层级上的功能点,大概知道自己要什么。正因为问题是泛泛的,回答自然笼统——能做,基本功能可以满足,但会有少量的项目二开;另一个原因,在于乙方销售没时间、也没必要细扣功能清单。POC场景列的不具体、不全面,演示作用甚微。在这种情况下销售的个人能力,会严重影响对产品的评估。案例对上了、令人信服,保障分到手。将个人与产品,建立了联系。此外,销售与交付往往属于两个团队。销售的业绩,在于签单量。为了KPI,难免会在介绍时夸大其词,为甲方、交付团队挖坑。销售传递的价值、客户认为的价值、产品实际交付的价值、客户接收的价值,永远存在gap,要靠项目的拉扯,来对齐。而对于乙方,如何避免销售为了自身业绩,给交付挖坑,是个长久以来就存在的管理难题。毕竟销售给公司带来的,是实实在在的签单,是收入。而交付又会反对,项目是谈成了,但由于甲方错误的期望,实施困难,为了填坑延长进度,做了成赔本项目,销售也需担责。往往这种争吵,是销售获胜。因此对于乙方项目经理,感叹之余能做的就是努力打怪成长,尽早做到销售,去坑他人。。
让POC真正发挥作用的关键,在于场景的梳理,但确实很难。特别是交叉项众多、涉及多个业务部门的系统,A部门的痛点无法对应B部门的需求,可系统会同时影响到A、B两部门。因此在项目未开始、项目组未成立时,相关业务部门配合梳理场景的参与度极低,提供的功能清单质量无法保证。即使是提出痛点需求的A部门,也不会认真、彻底的列举全场景,一是意愿不足,二是能力不够。这里的能力,是指没有实际操作系统,或要签字蓝图方案的前提下,想出相对完整、准确需求的能力。事实上,这是不可能具备的能力,就像码的代码,让你光靠看、而不编译来找bug,impossible。
既然听完POC,感觉三家差不多,功能模块大同小异,就要评估开发了,能否满足个性化的要求。或者为了达到质量,需要多少的开发量。提供技术验证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