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行器飞行与潜水阶段的动力学建模
1. 空气动力学建模
1.1 模型开发背景与方法
为了模拟和控制飞行器的空气动力学特性,开发了一个平滑的全局模型。该模型通过系统识别过程建立,基于类似平台的风洞测力数据。使用实验数据而非解析近似来描述空气动力学,能更真实地模拟极端机翼后掠角变化的影响,同时考虑机械设计可能带来的副作用,如机翼折叠机制。
1.2 风洞实验与系数假设
在风洞实验中,测量了微型飞行器(MAV)各部件(机身、尾翼、机翼)在不同迎角(AOA, -2° 到 14°,间隔 2°)和机翼后掠角(0° 到 90°,间隔 10°)下的空气动力系数。假设纵向力和力矩的空气动力系数仅取决于迎角和机翼后掠角。对于初步近似,将空气动力学简化为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已足够,但在考虑快速机动时,可能需要考虑额外的影响,如角速率影响。
1.3 各部件系数建模
- 机身和尾翼 :除了大范围的机翼折叠,飞行中的 MAV 是传统的固定翼 MAV。机身和尾翼系数可以通过迎角的简单二阶函数准确近似,系数通过线性回归获得。虽然风洞数据是针对 V 型尾翼获得的,但模拟的飞行器假设为传统的 T 型尾翼,初步近似认为模拟尾翼会产生与风洞中的 V 型尾翼相同的整体空气动力。
- 机翼 :机翼系数的变化更为复杂,因为考虑了大范围的后掠角。与其他飞机设计不同,该飞行器的机翼折叠机制在覆盖范围和利用方式上都非常规。机翼空气动力系数非线性地依赖于迎角和后掠角,这种非线性可能因折叠机制而加剧。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1813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