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IR - NLC移动激光雷达用于大气遥感的技术解析
1. 遥感技术概述
遥感是一种在不直接接触被观测物体的情况下,对过程或物体进行测量、观测或监测的技术。其仪器无需与被观测物体直接接触,具有诸多优势,比如能在不干扰过程的情况下进行测量,可经济快速地探测大体积区域,能提供气溶胶、空气污染、农业、环境影响、太阳和地球系统、海洋表面粗糙度以及大规模地理特征的全球测量数据。现代大气遥感技术可用于详细研究大气物理、化学和气象学。通常,观测、验证和理论模拟是大气遥感高度集成的组成部分。近年来,主动和被动遥感技术以及测量大气和环境参数的理论/公式方法发展迅速。主动遥感仪器包含测量所基于的能源,观察者可控制该能源,如雷达(RADAR)、激光雷达(LIDAR)、声雷达(SODAR)、声纳(SONAR)等;被动遥感传感器则不包含测量所基于的能源,依赖观察者无法控制的外部光,例如光学和射电望远镜、辐射计、光度计、光谱仪等。
2. 激光雷达作为遥感探测器
激光雷达(LIDAR,即光探测与测距)也被称为“光学雷达”或“激光雷达”,是一种强大且多功能的高分辨率大气研究遥感技术。它能探测雷达无法到达的区域,研究大气的微观尺度,从而补充了传统雷达在大气研究中的不足。激光雷达对大气的探测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并在过去五十年中得到了深入发展。1963年,Fiocco和Smullins使用能量仅为0.5J的红宝石激光器,从高达50公里的大气中获得了瑞利散射信号,并检测到了大气中的尘埃层;同年,Ligda进行了对流层云高度的激光雷达测量。近年来,更强大、相对坚固且高效的固态激光器的出现,以及探测器技术和数据采集技术的改进,使激光雷达成为大气研究的潜在工具。连续波和脉冲激光系统都被广泛应用,目前用于研究大气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