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力行为和再犯的可预测性
1. “预见”未来在刑事案件裁决中是否相关
在刑事案件裁决里,“预见”未来看似是个具有挑衅性的话题。虽然审判旨在重构过去发生的事实以确定罪责,但刑事系统往往也重视被告未来可能的行为。在刑法和刑罚学领域,关于被告未来行为在量刑时应占多大比重的争论十分激烈。可以说,预测未来再犯与被告个人自由之间的关系,深深嵌入了当代刑事司法体系中,至少在整个西方法律文化中是如此。
正因如此,风险评估成为数字革命应用较为密集的领域之一。风险评估工具基于对相关人群样本数据集的统计评估,目的是构建模型,为个人潜在犯罪或再犯的可能性打分。近年来计算能力的提升和大量复杂数据集的出现,为这一传统研究领域注入了新动力。
不过,不同法律传统在这方面存在差异,普通法和大陆法的区别对刑罚和量刑理论的讨论影响深远,普通法与大多数欧洲大陆国家的法律体系有着明显不同。
1.1 刑事诉讼中需要“预测”的领域
多数西方司法管辖区在两个领域的司法决策会基于对被告未来行为的“预测”:
- 保释 :通常处于刑事诉讼的起始阶段,保释决策反映了刑事法律体系的基本原则。审前拘留(一般指在定罪前对嫌疑人采取的不同国内强制措施)通常服务于“程序”目的,主要是防止嫌疑人潜逃、伤害他人或销毁证据。
- 量刑 :处于刑事诉讼的末尾,是定罪后根据具体规范或指南确定公正刑事制裁的过程,直接反映了一个法律体系在特定时期所认可的众多惩罚理论和概念。
这两个决策都涉及风险评估,可能是影响诉讼进程的“程序风险”,如潜逃;也可能是“实际风险”,如服刑后再犯(前提是被告不被认为患有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