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心理测量学:智力研究的多面探讨
1. 心理测量学的兴衰与争议
心理测量学曾一度陷入困境,其教学在全球心理学和教育课程中被降级甚至取消。然而,相关问题并未就此平息。近年来,Herrnstein 和 Murray 在《钟形曲线》中提出,贫困的市中心社区居民是由低智商人群通婚形成的“认知底层阶级”。但如今,缺乏受过心理测量学科学训练的人,使得反驳这些观点变得困难。
目前,对钟形曲线假说和现代优生主义者的主要反驳基于弗林效应(Flynn effect)。该效应指的是自 20 世纪初智商测试开始以来,智商分数逐年上升的现象,这一名称由 Murray 和 Herrnstein 在《钟形曲线》中提出,源于 James Flynn 在该领域的研究。
2. 智力测试中的双胞胎研究
到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测试变得比以往更加普遍。现有大量数据表明,约 50%的智力测试分数差异是遗传的,不同种族群体在智力测试中的平均分数也存在差异。但这些结果并非表面那么简单,需要正确看待。
在双胞胎研究中,我们涉及的是生物统计学遗传学,而非孟德尔遗传学。孟德尔遗传学处理的是绝对性状(如眼睛颜色),而生物统计学遗传学关注特定性状的变异量。例如,若实现完全公平的教育,每个人接受相同的教育,那么教育水平的环境差异将为零,此时教育水平将完全由基因决定。这表明教育系统越公平,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就越由基因决定。
人类双胞胎研究的更广泛结果显示,几乎所有可可靠测量的心理特征都有遗传和环境成分,各占约一半的变异。这一结果看似令人惊讶,但实际上我们早就知道人类的许多特征与父母有关。然而,这些常识被量化并转化为科学术语后,却被用作种族主义的借口。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