昼夜节律时钟与微生物群相互作用对疾病的影响
1. 昼夜节律
昼夜节律是细胞功能内源性的24小时振荡,在包括细菌、植物和动物(包括哺乳动物)等多个生物界中都存在,这凸显了它们的重要性。在复杂动物中,昼夜节律调节多种生理功能,包括各种细胞过程、免疫功能和能量代谢。
从分子层面来看,昼夜节律是一个转录 - 翻译循环的结果,这个循环大约需要24小时才能完成,被称为分子时钟。核心分子时钟由许多蛋白质组成,包括Clock(CLK)、Brain and Muscle ARNT - Like 1(BMAL1)、Period(PER)和Cryptochrome(CRY)。CLK和BMAL启动所谓的时钟控制基因的转录,包括Per和Cry。当PER和CRY产生足够数量时,会发生终产物抑制,即PER/CRY阻止CLOCK/BMAL介导的进一步转录。这个循环还会由Rev - erb、SIRT等其他因素进行微调。这个循环大约需要24小时完成,这种周期性控制被认为促成了近30%的转录表现出昼夜振荡。这种分子时钟几乎存在于身体的每个细胞中。
身体中的昼夜节律存在层级结构。昼夜节律由位于大脑下丘脑视交叉上核(SCN)中的“中央时钟”驱动,它调节着遍布身体各个细胞和组织中的“外周时钟”,这些组织包括心脏、肺、肾脏、肝脏和胃肠道。昼夜节律可以与各种被称为授时因子(zeitgebers)的环境线索同步。例如,光是一种强大的授时因子,它能使SCN中的中央昼夜节律同步,进而调节从属的外周节律。如果没有SCN,外周节律会逐渐彼此不同步。不过,除了来自SCN的信号外,其他信号也可以使外周时钟同步,比如进食时间(即接触营养物质的时间)可以强烈地使肠道和肝脏中的节律同步。
昼夜节律的存在是为了使生物功能与24小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58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