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生物钟进化的多维度洞察
1. 生物钟适应性研究进展
在生物钟适应性的研究中,科学家进行了诸多实验。早期在蓝藻中开展的研究发现,处于周期长度(T)与昼夜节律频率(FRP)足够接近的周期性循环环境中,蓝藻的生物钟表现出一定的适应性。此后,类似的实验在更高等的生物中展开,如拟南芥和小鼠。
在拟南芥实验里,那些生物钟周期与环境周期相匹配的植株,比如长周期植株处于长T周期环境中,其固碳能力更强,生长和存活状况也优于生物钟周期“不太匹配”的植株。不过,植物实验存在局限性,由于植物的世代时间通常在数周或数月,很难获取多代数据。
小鼠实验中,将突变型和野生型小鼠在半自然的光照/黑暗条件下竞争1 - 2年。结果与蓝藻和植物实验相似,野生型小鼠的适应性高于生物钟突变型小鼠,这些突变要么影响了小鼠的生物钟周期,要么损害了其节律性和同步性。小鼠实验的优势在于在半自然条件下进行,能更准确地模拟自然选择,但缺点是无法在自然环境中测试不同的T周期,难以证明突变型小鼠在与其生物钟更匹配的环境中会有更高的适应性。
细菌在生物钟适应性研究中也有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不足,如大多数细菌缺乏有性生殖,且在实验室环境中难以重现其自然条件,在半自然或自然条件下培养还存在污染风险。不过,细菌与其他模式生物一起,为我们理解生物钟的进化提供了更广泛和具体的基础。
2. 蓝藻作为研究模型的优势与局限
蓝藻在生物钟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自首次成功测试细长聚球藻(Synechococcus elongatus)生物钟表型的适应性以来,22年过去了,蓝藻仍是评估生物钟组件是否适应特定环境条件的有用工具。蓝藻易于进行基因改造,且有大量已表征的生物钟突变体,使其成为此类实验的优秀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