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传感针与列车转向架检测技术解析
1. 光学传感针相关研究
光学传感针在触觉感知和生物组织识别方面具有重要应用价值。下面将详细介绍其在不同实验条件下的研究情况。
- 体内与体外插入对比实验
- 实验过程 :为证明传感针的温度补偿效果,进行了皮肤 - 肿瘤 - 皮肤插入实验。选取四只小鼠,先将小鼠在箱中麻醉,再移至有麻醉气体流动的管中,使口鼻置于管内,以在插入实验过程中持续麻醉,随后开始体内插入实验。
- 实验结果 :对比体内插入和死亡 10 秒后的体外插入的 FPI 干涉光强度信号及温度补偿后的尖端力信号,发现体内插入与死亡一分钟后的体外插入匹配良好。这表明基于刚死亡小鼠建立的数据库可等同于活体小鼠,可用于实时体内组织识别。
- 针推进速率的影响
- 实验设置 :考虑到针插入力与推进速率有关,但对针尖端力影响的研究较少,因此在实验中设置了 3.8 mm/s、7.8 mm/s 和 14.5 mm/s 三种推进速率,在模拟人体皮肤组织和猪腹部皮肤组织上进行实验。
- 实验结果 :基于每种配置的 10 次尖端力读数计算标准差,结果表明手动插入在不同恒定推进速率下可实现相似的尖端力。
- 自动与手动插入对比
- 实验设计 :为探究插入模式对针尖端力的影响,分别在模拟人体肌肉上进行自动和手动插入,总时间约 6 秒。自动插入时推进速率设为 3.8 mm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2042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