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紧凑卷积神经网络的合成孔径雷达图像分类
1. 相关工作
在合成孔径雷达(SAR)和全极化合成孔径雷达(PolSAR)图像分类领域,已有众多研究成果。下面将分别介绍部分极化SAR数据分类和PolSAR数据分类的相关工作。
1.1 部分极化SAR数据分类
在分类框架中,虽然可以直接使用后向散射元素,但部分SAR数据可能是单极化或双极化的,这会导致观测目标的信息有限,从而降低分类性能。为了提高部分极化数据的分类性能,传统的基于机器学习(ML)的方法往往会使用大量特征。
其中一项研究提出将不同的电磁(EM)特征与纹理和颜色特征相结合。以往的方法大多仅使用像素级信息进行分类,忽略了小邻域内的相关性,而该方法还采用了基于区域的特征提取过程,仅使用不到0.1%的SAR数据进行训练,就获得了较高的分类准确率。
该方法收集的特征包括S矩阵的元素以及以下图像处理特征:
- 纹理特征 :边缘直方图描述符(EHD)、局部二值模式(LBP)、灰度共生矩阵(GLCM)和Gabor小波。
- 颜色特征 :MPEG - 7颜色结构描述符(CSD)、MPEG - 7主颜色描述符(DCD)和色相 - 饱和度 - 值颜色直方图。
为了计算这些特征,需要对单极化和双极化SAR数据进行处理,以获得伪彩色RGB和灰度图像。对于双极化SAR数据,通过分配后向散射元素的幅度来生成两个RGB图像;对于单极化数据,则通过将强度值分配给预先确定的色相、饱和度和强度(HSI)值来生成伪彩色图像。然后,在灰度图像上提取纹理特征,并构建传统分类器的集成来进行分类。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91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