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地空间环境对航天器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一、近地空间环境概述
近地空间环境复杂且动态多变,自太空时代开启以来,其与航天器的相互作用给卫星设计者带来了诸多挑战。由于无法完全模拟太空环境条件,在地面设计和测试的航天器进入轨道后,运行情况可能与预期不同,即便处于休眠模式,也会受到环境影响而性能下降。
近地空间环境主要分为四类:中性环境、辐射、等离子体和微流星体。不同轨道高度下,这些环境因素的影响有所不同。例如,在300公里及以下高度,与中性环境的相互作用占主导;随着高度增加到地球同步轨道,主要的环境相互作用变为与高能等离子体和外部辐射带的相互作用。
太阳对近地环境影响巨大,它辐射约(10^{27})瓦的能量,每秒发射约(10^{6})千克的质子和电子。太阳电磁辐射波长从0.2微米到约4微米,其中极紫外(EUV)区域可能对材料造成最大损害。此外,来自太阳系外的宇宙射线会与所有高度的航天器相互作用,在高海拔、极地轨道或南大西洋异常区(SAA)的卫星电子元件中影响最为严重。微流星体环境可能是自然的或人造的,与人造碎片的碰撞影响更为严重,不过在约2000公里以上的高度,人造碎片的影响会减小。
这些环境条件与航天器系统相互作用,常产生有害影响,且相互作用可能结合产生协同效应。例如,材料与原子物种的化学相互作用会改变材料表面性质,若该表面是散热器的一部分,会改变航天器的整体热平衡,进而影响卫星的运行温度和电力需求。
二、轨道因素的影响
-
轨道要素
- 卫星轨道是确定电力系统和热管理系统参数的重要因素,因为轨道类型决定了日食周期的频率和持续时间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53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