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激的内分泌反应:比较视角
1. 应激概念
“应激”这个词被广泛用于描述一种紧张状态,它不仅适用于动物、植物等生物,还可用于生态系统或地质现象。生物应激的概念与汉斯·塞利(Hans Selye)对该词含义的历史性发展密切相关。在他发表于《自然》杂志的短文之后,应激概念逐渐形成。此前,沃尔特·坎农(Walter Cannon)将应激和损伤的生理变化局限于儿茶酚胺和肾上腺髓质的作用。塞利对应激相关概念的其他关键贡献包括“应激源”一词,即引发应激效应的因素,以及神经内分泌反应的非特异性,无论应激源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应激反应本身并非天生有害。例如,动物在求偶、交配和捕猎等通常不被视为应激的情况下也会释放糖皮质激素。此外,在应激期间增加的激素也是生殖过程的一部分,并能引发激素级联反应,导致某些物种分娩。比如,在无菌条件下暴露于非致命热休克的卤虫(Artemia)会增加热休克蛋白 - 70(HSP - 70)的表达,从而引发非特异性分子应激反应。当卤虫受到致病细菌攻击时,如果采用适当的热应激和恢复处理组合,可观察到对病原体的交叉保护作用。
2. 应激——生物界的普遍现象
总体应激反应,即由于应激源的威胁而在大多数身体部位产生的一系列反应,是所有生物共有的。从无脊椎动物到人类,战斗或逃跑反应以及恐惧反应都是常见的行为,而且为这些反应提供必要能量和协调神经回路的模式在动物的系统发育树中也是普遍存在的。
微生物也有应激反应。有研究表明,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级联在通过磷酸化和调节几个关键转录因子,将环境威胁转化为转录机制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脊椎动物中,这些级联通常由激素或细胞因子激活,但缺氧、渗透压休克或辐射等应激源也可能诱导其激活。在细菌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12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