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匿名化:技术与模型解析
1. 引言
随着数据流量的持续增长,数据交换的需求也日益增加。例如,外包软件开发时,数据会离开其“核心”环境,可能包含用户的敏感信息。这些敏感信息不能随意公开,一方面因其本身敏感,另一方面用户可能未授权。敏感数据有多种类型,其中个人可识别信息(PII)能以简单或组合方式识别或关联个人。若这类信息被泄露,可能导致所有者声誉受损甚至被敲诈。医疗数据可进一步归类为个人健康信息(PHI),与PII的区别在于不包含教育或职业信息。
为满足法规要求(如GDPR)并避免因不当使用个人数据而失去客户,企业越来越多地寻求数据隐私解决方案,数据匿名化就是其中之一。它能在不改变数据格式和类型的前提下,对敏感数据进行去标识处理,使数据仍可用于统计等用途。数据匿名化通过结合多种模型(如k - 匿名性和l - 多样性)和技术(如泛化、抑制、扰动和解剖)来实现。为评估这些方法和程序,我们将考察两个免费开源软件(FOSS)工具:ARX数据匿名化工具和Amnesia匿名化工具。
1.1 个人可识别信息类型
| 数据类型 | 示例 |
|---|---|
| 个人数据 | 年龄、性别、宗教、政府ID、生物识别数据、地址、邮政编码等 |
| 教育数据 | 资格证书、就读学校等 |
| 联系数据 | 电话号码、电子邮件、社交网络资料等 |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2737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