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合约安全:数据保护与攻击防范
1. 智能合约安全基础
1.1 避免数据暴露
在开发智能合约时,数据暴露是一个需要重点考虑的安全问题。区块链上存储的任何数据都会公开,若存储了个人身份信息(PII)或商业机密,用户和组织将面临多种风险。而且,多数国家都有数据保护和隐私法规,应用程序需从法律角度满足这些要求。
一旦将数据发送到智能合约,该数据将永久存储在区块链上。即便从合约存储中删除数据,它仍会保留在交易历史里,无法真正从区块链中删除。若应用程序需要使用个人身份信息或商业机密,可考虑将数据存储在传统数据库中,仅在合约里存储数据的哈希值。这样既能识别数据是否被更改或篡改,又能避免用户面临风险。
需注意,除了姓名和地址,存储IP地址等技术信息也可能给用户带来风险。
1.2 关注智能合约安全指南
近年来,发布了许多最佳实践和安全指南。截至2024年春季,《智能合约安全现场指南》是行业推荐的指南。该指南作者Dominik Muhs是一名智能合约审计师,他曾参与官方《智能合约安全最佳实践》指南的编写,但该指南已不再维护,如今行业更青睐《智能合约安全现场指南》。
建议定期查看该指南,以了解新的漏洞和攻击方式。可在https://scsfg.io/ 找到该指南,它包含面向开发者和黑客的信息。开发者指南侧重于如何准备审计、确保依赖项安全以及监控合约事件以防范可能的攻击;黑客指南则聚焦于不同的攻击手段。
2. 智能合约攻击示例
2.1 向合约走私以太币
以太币可在合约没有接收函数或可支付回退函数的情况下被强制转入合约。以下是几种可能的情况: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929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