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编码器:原理、应用与变分自动编码器详解
1. 卷积自动编码器实验
我们首先训练了一个仅含 20 个潜在变量的卷积自动编码器,和之前一样训练了 50 个周期。虽然此时模型仍在改进,但为了与之前的模型进行比较,我们在 50 个周期时停止训练。
从测试集选取的五个示例图像经过卷积自动编码器处理后,解压版本与原图像虽不完全相同,但非常接近,这表明模型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为了进一步探索,我们给解码器输入噪声。由于潜在变量是一个 7×7×3 的张量,所以噪声值也采用相同形状的 3D 体积。结果生成了随机斑点状的图像,这对于随机输入来说是合理的输出。
接着,我们尝试混合卷积自动编码器中的潜在变量。在图中展示了使用与之前相同图像的网格,将前两行图像的潜在变量进行均等混合,然后解码插值后的变量生成第三行图像。结果有些模糊,但能看出是上面两行图像的混合。进一步观察之前使用的三组混合的多个步骤,发现结果并不比简单的自动编码器好多少。这说明即使有更多的潜在变量,当使用与训练样本差异较大的输入进行重建时,仍然会遇到问题。
我们还对卷积神经网络进行了一个“不公平”的测试,给它输入低分辨率的老虎图像。结果显示,即使仔细观察,也只能勉强说眼睛、嘴两侧和鼻子周围的主要暗区可能被保留了,但这也可能只是想象。这是因为卷积自动编码器试图在数字的潜在空间中寻找老虎,所以表现不佳。
2. 自动编码器的去噪应用
自动编码器的一个常见应用是去除样本中的噪声,比如去除计算机生成图像中有时出现的斑点。我们使用 MNIST 数据集进行去噪实验,给图像添加随机噪声,具体做法是在每个像素处从均值为 0 的高斯分布中选取一个值,将其加入图像后,把结果值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34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