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控与数据采集系统(SCADA)全解析
1. SCADA系统的世代发展
1.1 第二代:分布式SCADA
随着系统小型化和局域网(LAN)技术的进步,第二代分布式SCADA应运而生。在分布式SCADA中,处理任务分散在多个系统和多个站点之间,每个站点执行特定功能,并实时共享信息。这些站点通常是小型计算机,相较于第一代系统,成本更低。
分布式站点中,部分作为通信处理器与远程终端单元(RTU)通信,部分作为操作员界面提供人机界面(HMI),还有部分作为计算处理器或数据库服务器。第二代使用的LAN基于供应商开发的专有协议,保证了更高的速度、实时流量管理和增强的系统可靠性。不过,由于使用专有LAN,它无法与外部设备通信。分布式架构不仅增强了处理能力,还提高了系统的冗余性和可靠性,确保LAN上的所有站点始终在线。
1.2 第三代:网络化SCADA
快速的工业化、自动过程控制系统数量的大幅增加、其复杂性的提升,以及对独立于供应商的开放系统的需求,促使了第三代网络化SCADA的发展。它从依赖供应商的专有环境转变为开放系统架构,不同地理位置的系统通过广域网(WAN)连接,通信方式包括以太网、光纤电缆等,但也面临更多安全风险。
1.3 第四代:物联网集成的SCADA
第四代SCADA架构引入了物联网(IoT)技术,借助云计算实现了更低的基础设施成本、更便捷的维护和更好的集成。云计算使远程服务器能够联网到云端,实现集中式数据存储。物联网中的开放网络协议(如传输层安全协议TLS)提供了清晰的安全边界,便于管理安全漏洞。当数据来自不同类型的传感器、控制器和数据库时,通过面向对象编程进行数据建模可以解决一对一映射的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44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