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全面解析
1. PLC基础
1.1 PLC的发明
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最初由通用汽车(GM)于1968年设计开发,旨在取代硬接线继电器逻辑电路。在不断变化的生产线中,对硬接线继电器逻辑电路进行任何修改都会导致相当大的成本和时间超支,因为这对技术人员和控制工程师都有诸多限制:
- 硬接线电路缺乏灵活性,更改布线需要大量时间。
- 存在故障排除的重大问题,如触点脏污和磨损、电线松动以及难以理解连接图。
为克服这种基于硬接线的继电器逻辑的局限性,通用汽车的一组工程师提出了“标准机器控制器”的新设计,这是PLC的雏形。基于此想法,四家主要公司(Allen - Bradley、Digital Equipment Corporation、Century Detroit和Bedford Associates)尝试构建原型。1969年,Bedford Associates首次成功为通用汽车的商业用途设计了PLC。1974年,Allen - Bradley推出了一种新设计以满足客户需求,并将其设备命名为“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取代了当时被接受的“可编程控制器”这一术语。在PLC的引入阶段,被誉为PLC之父的Richard Morley为其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他最初为PLC编程设计了梯形逻辑。Allen - Bradley的Odo Josef Struger也为PLC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2 PLC的可持续性
自大约50年前推出以来,PLC在过程自动化中仍发挥着重要作用。据Yamaha Robotics的Chris Elston所说,“可能95%的机器制造商在设计机器时仍选择使用PLC作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627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