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高效会议:从被动参与到主动贡献
1. 大型会议的界定与特点
大型会议的规模并非单纯由参会人数决定,而是当参会人数多到使许多参与者难以积极贡献时,就可视为大型会议。例如,一场 90 分钟、有四五十人参加的分组讨论,通常会导致一半人无法积极参与,只能保持沉默。时间也是影响会议规模感受的因素,50 人参加为期三天的会议,多数人有机会参与;但如果仅在一个下午开三小时会,很多人可能就只能被动聆听。
2. 组织大型会议的原因
2.1 促进面对面交流
在大多数大型组织会议中,参会者一年仅能面对面相聚一两次。这种亲身相聚的机会能让大家切实感受到自己是团队的一部分,形成团队认同感。只有真正聚在一起,团队成员才能暂时放下个人观点,意识到集体观点是在场众多真实个体观点的总和。
2.2 作为沟通活动
大型会议是领导层传达宏观观点的平台,是组织内信息传播的重要途径。领导层借此机会明确未来一年组织内需要开展的重点工作,期望通过让所有人同时听取相同的报告,实现信息的统一传达,进而使大家行动一致。然而,这种方式虽能传达统一的信息,却难以形成真正团结协作的团队。
3. 沟通与一致性
3.1 互动式沟通的重要性
沟通在互动时最为有效,这在一对一交流中显而易见,但在大型会议设计中却常被忽视。例如,经理若想改变员工的看法,先表达自己的观点,再征求对方意见,根据反馈提供更多信息或见解,这样的沟通方式更有效,甚至可能促使经理调整自己的观点。这种方式在与少数下属交流时也适用,但当人数增加到三十人,沟通就变得复杂,需要良好的引导技巧;而当人数达到三百人,多数管理者会认为互动式沟通无法实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1127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