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体与实例匹配技术解析
1. HMatch 2.0 组件与交互
HMatch 2.0 是用于本体填充过程中评估多媒体本体实例相似度的工具,其目标是确定两个描述是否指向同一现实世界实体。它包含多个组件,如 HMatchController、MappingManager、HMatch(L)、HMatch(S)、HMatch(I)、HMatch(V)、HMatch(C)、HMatch(M) 等,各组件之间有特定的交互流程,如下所示:
graph LR
classDef process fill:#E5F6FF,stroke:#73A6FF,stroke-width:2px;
A(HMatchController):::process --> B(HMatch(L)):::process
A --> C(HMatch(I)):::process
A --> D(HMatch(C)):::process
B --> E(MappingManager):::process
C --> E
D --> E
E --> F(MappingRepository):::process
F --> |<<store>>| G(存储映射结果):::process
F --> |<<retrieve>>| H(检索映射结果):::process
在这个过程中,HMatch(I) 会利用 HMatch(L) 和 HMatch(C) 来处理具有结构异质性的本体实例比较问题。最终,MappingManager 负责组合各个组件的结果,并存储生成的映射。此外,HMatch 2.0 还设计了与外部推理服务(当前配置为 Racer 推理系统)的接口,以支持基于推理的匹配技术。
2. 本体匹配
2.1 本体匹配的作用
在 BOEMIE 中,本体匹配技术支持知识丰富活动。当领域本体中的现有知识不足以解释从多媒体文档中提取的新实例时,就需要引入新的概念定义。这些未解释的信息表示为一个概念提案 $\overline{c}$,它以公理聚合的形式表达。领域专家可以对 $\overline{c}$ 进行一系列细化,例如为新概念命名和(重新)定义其公理,最终将概念提案插入 BOEMIE 本体。
2.2 本体匹配的具体操作
本体匹配技术在知识丰富过程中为领域专家提供一组建议,这些建议来自外部知识源(如语义网本体、网络目录、RDF 存储库)的外部概念定义,并使用 HMatch 2.0 的语言匹配组件 HMatch(L) 与 $\overline{c}$ 进行匹配。
具体步骤如下:
1.
生成术语装备
:每个概念 $c$ 都有一个术语装备 $TE(c) = {t_1, \ldots, t_n}$,它包括概念的名称、属性名称以及与其相关的所有概念的名称。生成 $TE(c)$ 时,需要执行归一化过程以确定基本词形,并对复合术语进行分词。此外,借助词汇词典 WordNet,$TE(c)$ 还会用与概念 $c$ 规范中的术语语义相关的其他术语(如同义词和上位词)进行丰富。
2.
计算语言亲和力
:对于两个概念 $c_1$ 和 $c_2$ 及其各自的术语装备 $TE(c_1)$ 和 $TE(c_2)$,HMatch(L) 会为每对术语 $(t_i, t_j)$ 计算语言亲和力 $LA(t_i, t_j)$,其中 $t_i \in TE(c_1)$ 且 $t_j \in TE(c_2)$。语言亲和力函数返回一个范围在 $[0, 1]$ 之间的值,可以通过以下三种不同策略进行评估:
-
句法策略
:使用字符串匹配算法(如 QGram、i Sub)。
-
语义策略
:使用同义词词典或词汇系统(如 WordNet)。
-
组合策略
:结合句法和语义策略。
3.
计算概念相似度
:两个概念 $c_1$ 和 $c_2$ 的相似度值 $sim(c_1, c_2)$ 在 $[0, 1]$ 范围内,计算公式如下:
[sim(c_1, c_2) = \frac{2 \cdot |M|}{|TE(c_1)| + |TE(c_2)|}]
其中,$M = {(t_i, t_j) | t_i \in TE(c_1), t_j \in TE(c_2), LA(t_i, t_j) \geq th}$ 是属于 $c_1$ 和 $c_2$ 术语装备的匹配术语对集合,$th$ 是相似度阈值,表示将两个术语视为匹配术语所需的最低匹配水平,$|M|$、$|TE(c_1)|$ 和 $|TE(c_2)|$ 分别表示集合 $M$、$TE(c_1)$ 和 $TE(c_2)$ 的基数。
4.
检索匹配概念
:外部建议会在本地存储库中进行编目和索引,以支持本体丰富过程中的高效数据检索。给定一个概念提案 $\overline{c}$,所有与 $\overline{c}$ 匹配的外部概念会从存储库中检索出来,并以建议的形式呈现给领域专家。
2.3 本体匹配示例
以概念提案 CP1 为例,其定义如下:
[CP1 \sqsubseteq \exists hasPart.PoleVaultAttempt]
[CP1 \sqsubseteq \exists hasPart.HorizontalBar]
[CP1 \sqsubseteq \exists hasPart.Pillar]
[CP1 \sqsubseteq \exists hasPart.Pole]
在从外部知识源收集信息时,分析了 Athlete.owl 本体中的 PoleVault 概念,其定义如下:
[PoleVault \sqsubseteq SportCompetition]
[PoleVault \sqsubseteq JumpingEvent]
[PoleVault \sqsubseteq \exists hasPart.PoleVaultAttempt]
[PoleVault \sqsubseteq \exists hasPerformance.Performance]
生成的术语装备如下:
[TE(CP1) = {CP1, have, part, pole, vault, attempt, horizontal, bar, pillar}]
[TE(PoleVault) = {pole, vault, sport, competition, jump, event, have, part, attempt, performance}]
通过 HMatch(L) 计算 $sim(CP1, PoleVault)$:
[sim(CP1, PoleVault) = \frac{2 \cdot |M|}{|TE(c_1)| + |TE(c_2)|} = \frac{2 \cdot 5}{10 + 9} = 0.53]
在 BOEMIE 中,相似度阈值 $th = 0.5$,因此 PoleVault 被视为 CP1 的匹配概念,并作为建议提供给领域专家。领域专家利用该建议修改概念提案 CP1,将占位符 CP1 替换为 PoleVault,最终的概念定义如下:
[PoleVault \sqsubseteq \exists hasPart.HorizontalBar]
[PoleVault \sqsubseteq \exists hasPart.Pillar]
[PoleVault \sqsubseteq \exists hasPart.Pole]
[PoleVault \sqsubseteq \exists hasPerformance.Performance]
修改后的概念 PoleVault 被插入 BOEMIE 本体。
3. 实例匹配
3.1 实例匹配的作用
在 BOEMIE 中,实例匹配技术用于支持本体填充活动,即正确地将从多媒体资源中提取的新实例纳入 BOEMIE 领域本体。HMatch(I) 组件会自动发现新实例是否与领域本体中已存储的一个或多个实例匹配。
3.2 实例匹配的具体操作
实例匹配的过程如下:
1.
获取本体实例
:以 ABox 的形式获取要比较的两个本体实例。
2.
构建实例树
:将每个实例表示为一棵树,其中属性值为节点,属性为带标签的边。
3.
收集候选匹配值
:通过后序遍历实例树,收集所有具有匹配属性的候选匹配属性值对。在 BOEMIE 中,由于所有实例都根据相同的 TBox 定义,因此每对候选匹配值在各自的树中具有相同的一级属性。
4.
计算实例相似度
:给定两个实例 $i_1$ 和 $i_2$ 以及它们的候选匹配值集合 $C_{i_1,i_2}$,实例相似度 $sim(i_1, i_2)$ 的计算公式如下:
[sim(i_1, i_2) = \frac{| {(v_i, v_j) | (v_i, v_j) \in C_{i_1,i_2} \land LA(v_i, v_j) \geq th} |}{| P_{i_1} \cup P_{i_2} |}]
其中,$LA(v_i, v_j)$ 是语言亲和力函数,在实例匹配中使用编辑距离函数进行评估,$th$ 是相似度阈值,$P_{i_1}$ 和 $P_{i_2}$ 分别是 $i_1$ 和 $i_2$ 的一级属性集合。
5.
确定匹配实例
:给定一个新实例 $i$,集合 $SIM(i) = {i’ | sim(i, i’) \geq th_2}$ 确定了 BOEMIE 本体中与 $i$ 匹配的实例,其中 $th_2$ 是相似度阈值(在 BOEMIE 中 $th_2 = 0.5$)。如果 $SIM(i) = \varnothing$,则将新实例 $i$ 作为新实例插入 BOEMIE 本体;否则,通过定义与每个匹配实例 $i’ \in SIM(i)$ 的适当等同关系,将实例 $i$ 存储在 BOEMIE 本体中。
3.3 实例匹配示例
考虑 BOEMIE 本体中的实例 $i_1$ 和新提取的实例 $i_2$:
- 实例 $i_1$:
- ((i_1, “Michal Bieniek”) : hasName)
- ((i_1, “Poland”) : hasCountry)
- ((i_1, 188) : hasHeight)
- ((i_1, 2.36) : hasPerformance)
- 实例 $i_2$:
- ((i_2, “Michal Bieniek”) : hasName)
- ((i_2, “Poland”) : hasCountry)
- ((i_2, 71) : hasWeight)
- ((i_2, 2.32) : hasPerformance)
创建实例树并定义候选匹配值集合:
[C_{i_1,i_2} = {(“Michal Bieniek”, “Michal Bieniek”), (“Poland”, “Poland”), (“2.36”, “2.32”)}]
设置阈值 $th = 0.8$,通过编辑距离度量计算语言亲和力,得到姓名和国籍匹配,$LA(“2.36”, “2.32”) = 0.88$。一级属性集合 $P_{i_1} \cup P_{i_2} = {hasName, hasCountry, hasHeight, hasPerformance, hasWeight}$。
计算实例相似度:
[simi(i_1, i_2) = \frac{3}{5} = 0.6]
根据默认相似度阈值 $th_2 = 0.5$,实例 $i_1$ 和 $i_2$ 被视为匹配实例,即它们指的是同一现实世界实体(运动员 Michal Bieniek)。因此,$i_2$ 被插入 BOEMIE 本体,并在 $i_1$ 和 $i_2$ 之间定义了等同关系。
4. 未来趋势
4.1 轻量级集成匹配
近年来,组织内部和组织之间共享数据和数字资源的需求不断增长,促使数据集成领域更加关注轻量级技术。传统的基于中介的架构逐渐被新兴的对等架构所取代,在这种架构中,每个对等节点都需要灵活的模式/实例匹配技术来发现与其他节点模式的映射。这就要求匹配技术能够根据给定的时间/空间约束校准匹配执行的准确性。
4.2 语义协调匹配
社交网络和社区协作平台的兴起,需要合适的技术和工具来有效管理从外部用户接收的大量数据。因此,需要开发集成协调平台,能够处理数据和知识的获取、存储和演化等各个方面。在这种情况下,语言和实例匹配的作用尤为突出,因为需要处理的数据集具有多样性和可变性,需要更复杂的方法,具备高可扩展性和正确匹配结构不良和/或完全无结构数据(如纯文本和简单注释)的能力。
综上所述,本体和实例匹配技术在知识管理和语义网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并且随着技术的发展,将朝着更轻量级、更具扩展性和适应性的方向发展。
5. 本体与实例匹配技术总结
5.1 技术要点回顾
本体与实例匹配技术在知识管理和语义网领域发挥着关键作用。HMatch 2.0 作为核心工具,通过多个组件协同工作,在本体填充和丰富过程中评估多媒体本体实例的相似度。以下是技术要点总结:
|技术类别|关键要点|
| ---- | ---- |
|本体匹配| - 支持知识丰富活动,为新概念提案提供外部建议
- 计算概念相似度基于术语装备和语言亲和力
- 外部建议存储在本地库,便于检索匹配概念|
|实例匹配| - 支持本体填充活动,判断新实例是否匹配已有实例
- 通过实例树和属性值比较计算实例相似度
- 根据相似度阈值决定实例插入方式|
5.2 技术优势与挑战
本体与实例匹配技术的优势在于能够整合异构数据,促进知识共享和重用。然而,也面临一些挑战,如处理大规模数据时的性能问题,以及在复杂语义环境下准确匹配的难度。
6. 技术操作流程详解
6.1 本体匹配操作流程
graph LR
classDef process fill:#E5F6FF,stroke:#73A6FF,stroke-width:2px;
A(提出概念提案 $\overline{c}$):::process --> B(生成术语装备 $TE(c)$):::process
B --> C(计算语言亲和力 $LA(t_i, t_j)$):::process
C --> D(选择匹配策略):::process
D --> |句法| E(使用字符串匹配算法):::process
D --> |语义| F(使用同义词词典或词汇系统):::process
D --> |组合| G(结合句法和语义策略):::process
E --> H(计算概念相似度 $sim(c_1, c_2)$):::process
F --> H
G --> H
H --> I(检索匹配概念):::process
I --> J(提供建议给领域专家):::process
J --> K(专家修改概念提案):::process
K --> L(插入修改后概念到本体):::process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 提出概念提案 $\overline{c}$,表示未解释的信息。
2. 为概念生成术语装备 $TE(c)$,包括名称、属性和相关概念。
3. 计算语言亲和力 $LA(t_i, t_j)$,可选择不同策略。
4. 根据策略计算概念相似度 $sim(c_1, c_2)$。
5. 从本地存储库检索匹配概念,提供给领域专家。
6. 专家根据建议修改概念提案。
7. 将修改后的概念插入本体。
6.2 实例匹配操作流程
graph LR
classDef process fill:#E5F6FF,stroke:#73A6FF,stroke-width:2px;
A(获取新实例 $i$):::process --> B(获取已有实例 $i'$):::process
B --> C(构建实例树):::process
C --> D(收集候选匹配值 $C_{i_1,i_2}$):::process
D --> E(计算语言亲和力 $LA(v_i, v_j)$):::process
E --> F(计算实例相似度 $sim(i_1, i_2)$):::process
F --> G(判断相似度是否 $\geq th_2$):::process
G --> |是| H(定义等同关系插入实例):::process
G --> |否| I(作为新实例插入本体):::process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 获取新实例 $i$ 和已有实例 $i’$。
2. 为实例构建实例树,属性值为节点,属性为边。
3. 收集候选匹配值 $C_{i_1,i_2}$。
4. 计算语言亲和力 $LA(v_i, v_j)$,使用编辑距离函数。
5. 计算实例相似度 $sim(i_1, i_2)$。
6. 判断相似度是否大于等于阈值 $th_2$。
7. 根据判断结果决定实例插入方式。
7. 技术应用场景拓展
7.1 数据集成领域
在数据集成中,本体与实例匹配技术可用于整合来自不同数据源的信息。例如,企业内部不同部门的数据库可能存在数据异构问题,通过本体匹配可以找到不同数据库中概念的对应关系,实现数据的统一管理和共享。
7.2 语义搜索领域
在语义搜索中,实例匹配技术可以提高搜索结果的准确性。用户输入的查询可能与本体中的实例不完全匹配,通过实例匹配可以找到相关的实例,从而提供更符合用户需求的搜索结果。
7.3 知识图谱构建领域
在知识图谱构建中,本体与实例匹配技术有助于识别实体之间的关系,丰富知识图谱的内容。通过匹配不同数据源中的实体和概念,可以构建更全面、准确的知识图谱。
8. 总结与展望
本体与实例匹配技术为知识管理和语义网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随着数据量的不断增加和语义环境的日益复杂,该技术将不断发展和完善。未来,轻量级集成和语义协调匹配将成为重要的发展方向,以满足不同场景下的需求。同时,提高技术的性能和准确性,处理更复杂的数据结构和语义关系,将是技术发展的关键挑战。我们期待本体与实例匹配技术在更多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推动知识管理和语义网的进一步发展。
超级会员免费看
37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