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水印的信息论视角与博弈模型解析
1. 数字水印研究的历史回顾
早期数字水印研究虽认识到其与数字通信的紧密联系,但直到九十年代末才真正理解水印问题的本质。最初,水印信道模型如图 9.1 所示,水印信号先与宿主特征混合,再加入攻击噪声。当时将水印信号与宿主特征的混合视为一种噪声添加,把水印与宿主特征间的干扰考虑在内。水印恢复可借助原始未标记资产或进行盲检测。在盲检测版本的信道中,由于检测器/解码器不知宿主特征,便将宿主特征视为损害传输信号(即水印)的额外噪声源。不过,若检测器/解码器能获取原始资产,这种噪声源可轻易消除。
由于不可感知性约束要求水印信号强度远低于宿主特征,盲检测往往会导致显著的性能损失。后来人们意识到,即便检测器/解码器不知宿主特征,宿主特征也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噪声源,因为编码器知晓这些特征。所以,传统通信信道并非水印信道的合适模型。
这促使人们将数字水印视为编码器带有边信息的功率受限通信。如图 9.2 所示,传输信号受两种噪声源影响,其中第一种噪声源编码器已知。Costa 在 1983 年对这类信道进行了研究,得出在特定假设下,信道容量与第一种噪声源无关的惊人结果。Gel’fand 和 Pinsker 则进行了更一般的分析,研究了编码器已知信道状态但解码器未知的数字通信情况。
然而,要准确建模水印问题,还需考虑第二种噪声源的“主动”性质。这种噪声源于攻击者破坏水印的意图,因此必须考虑噪声的适应性,因为攻击者可能会根据水印嵌入规则调整攻击策略。这使得研究人员将数字水印置于博弈论框架下,以可实现的传输速率或互信息来定义博弈的价值。
2. 水印博弈的规则定义
为简化分析,我们聚焦于可读水印方案,并忽略特征提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1477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