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派的后现代再利用:Cecilie Løveid与Karin Moe的艺术探索
一、Cecilie Løveid作品中的创伤与美学融合
1.1 隐晦的创伤暗示
Cecilie Løveid的作品常常蕴含着隐晦而深刻的创伤暗示。在某些场景中,手套、动作和烟囱让人联想到工厂或劳动营,而整齐的行进则暗示着军事统治。文本中提到一位女性喊出“shoot!”,重复的“sa.sa.sa”模仿了枪声,结合文字中大写的“SA”与二战德国冲锋队的关联,以及冒烟的工厂烟囱等元素,暗示创伤事件可能与大屠杀有关。尽管没有明确提及二战、犹太人和大屠杀,但文本、意象和音景都指向这一人类历史上的重大悲剧。同时,东方音乐和声音意象,以及“Go to Egypt”这样的句子,还让人联想到犹太人的古老历史。
1.2 内疚的表达
作品结尾,一位老妇人语无伦次地表达着对死亡的感受和内疚之情。重复的“Sorry”与“daughter”和“death”相关联,表明她的内疚与女儿的死亡有关。在另一处,她的内疚又与“失败”的想法相关,而“失败”与“玫瑰着火”这一象征短语相联系,这可能隐喻着许多年轻女性或女孩的死亡。
1.3 破碎意象的组合与氛围营造
文本中的片段似乎是按照不相关的原则拼凑在一起,如“Sudden. Deep. Blue White”暗示着危险,“Co. De. Co. De. Co”和海豹主题可能与室内装饰有关,但“seal”与“costume”的组合又暗示着女孩或女儿的外貌。“Mere sel enn fugl”(更像海豹而非鸟)则隐喻着女儿的个性或其跳入水中的形象。这些令人不安的破碎片段,在灯光、烟雾、风机营造的视觉氛围,以及自然环境和Vibeke Blydt Hansen融合多种音乐风格的音景衬托下,更显独特。尽管作品与人类创伤和重大罪行相关,但它并不丑陋或暴力,而是聚焦于女性身体在简单工业景观中集体移动的平静之美。
1.4 净化主题与仪式感
在Løveid的作品中,创伤经历的内疚和失落的重铸是一个反复出现的主题。以《Badehuset》为例,失落的主题常与内疚的、有时濒临死亡的母亲相关,而净化主题则凸显了母亲对宽恕的需求。作品通过标题以及对浴室的视觉、身体和语言引用,构建了一个净化仪式。结尾处,老妇人坐在浴缸里谈论着站在边缘洗左脚,仿佛在为死亡做准备,她还将自己描述为即将消失的形象,这种消失的意象成为死亡的隐喻,体现了与20世纪60年代仪式先锋派以及古老仪式根源的戏剧艺术的契合。在首演时下雨的戏剧性巧合,让原本“游泳”的女性变得肮脏而非干净,而Løveid作为与先锋派有渊源的作家,却喜爱这种生活意外介入表演的情况。
1.5 后现代对先锋派的再利用
Løveid在跨艺术表演中,将20世纪60年代末的先锋派元素与80年代的后现代美学相融合。她的表演文本具有异质性,采用片段式、开放、联想和分离的剪辑与蒙太奇技巧,挖掘文字的具体品质和多层含义,呈现出一个开放、非等级、无视角的意义场。她颠覆了高雅文化和低俗文化的等级制度,无视经典艺术和体裁规范,作品体现了后现代的异质性、互文性、元视角和反讽原则。《Badehuset》发展成为一种视觉整合的表演,体现了70年代末的“视觉转向”。与60年代先锋派拒绝语言意义、形象表征和戏剧元素不同,Løveid的作品包含戏剧元素,但情节只是用于实验的艺术手段。《Dusj》是音乐跨艺术表演,通过音乐传达艺术意义,对经典歌剧的爱情情节进行元诗学批判;《Badehuset》主要是视觉表演,展现一位垂死女性对悲剧事件的回忆,探索视觉表演作为空间艺术形式,强调同时呈现和开放、非等级的并列关系。《Dusj》更接近60年代的先锋派,而《Badehuset》的悲剧现代主义模式与60年代先锋派的冷漠、形式主义风格不同,尽管表演本身没有明确的戏剧动作,但文本、景观、身体和音乐的意象仍能让观众联想到可能的故事。
以下是一个简单的流程图,展示Løveid作品的特点与发展:
graph LR
A[隐晦创伤暗示] --> B[内疚表达]
B --> C[破碎意象组合]
C --> D[净化主题仪式]
D --> E[后现代先锋派融合]
二、Karin Moe作品中的女性书写与理论融合
2.1 《Kjønnskrift》的独特风格与主题
Karin Moe的《Kjønnskrift》(《Sextext》)于1980年出版,是她的处女作。这部作品在挪威文化中具有颠覆性和挑衅性。它高度自觉地使用语言,将新挪威语和方言相结合,与文化机构和集中的文学体制保持距离。作品一方面具有狂欢和乡土气息,另一方面又广泛引用哲学和美学理论,形成了有趣的动态。
2.2 女性书写的核心思想
Moe深受Cixous和Irigaray等法国女权主义者作品中女性书写思想的影响。她认为女性必须书写自己,书写关于女性的内容,并将女性带回书写领域,因为她们曾被暴力地驱离书写和自己的身体。在《Kjønnskrift》中,女性书写和男女作家在文学创作、接受和出版方面的不平等条件是最突出的主题。作品还大胆探讨了性和性行为相关的主题,以幽默的方式处理高潮、胎盘、经血和生殖器等内容,既用于研究两性关系,也用于探索写作的重要方面。
2.3 理论概念的文学挪用
这本书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对理论概念的文学挪用。法国女权主义理论是最明显和根本的来源,同时还引用了Gertrude Stein的重复性写作美学理论概念,以及对超现实主义的暗示。这种对文学形式和美学特征的不断挪用和再加工,成为Moe创作的核心特征。
2.4 作品结构与意图
《Kjønnskrift》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关注作为女性和女性传统的一部分;第二部分对当时由男性主导的挪威社会的政治和文化进行质疑;第三部分鼓励女性进行写作。Moe以法国女权主义理论的实验为出发点,对挪威当代文学现状,包括大多数女权主义作家的作品进行反抗。她认为早期超现实主义不仅由男性艺术家主导,而且在哲学上也是男性导向的,并探讨了这一观点在她作品所处的实验性女权主义话语领域中的体现。
以下是《Kjønnskrift》的主题与结构表格:
| 部分 | 主题 | 内容 |
| — | — | — |
| 第一部分 | 女性身份与传统 | 关注作为女性和女性传统的一部分 |
| 第二部分 | 社会问题质疑 | 对当时挪威社会政治和文化由男性主导的情况进行质疑 |
| 第三部分 | 鼓励女性写作 | 鼓励女性进行写作 |
综上所述,Cecilie Løveid和Karin Moe都在各自的创作领域中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前者通过独特的表现手法融合创伤与美学,后者则借助法国女权主义理论和文学挪用,推动女性书写的发展。他们的作品都展现了对传统的挑战和对新艺术表达的追求。
三、两位艺术家创作特点对比
3.1 主题侧重点对比
Cecilie Løveid的作品主题侧重于创伤经历的呈现与处理,如隐晦暗示大屠杀等创伤事件,以及围绕内疚和失落等情感展开的故事,像老妇人因女儿死亡而产生的内疚等情节。而Karin Moe的作品则聚焦于女性书写和男女在文学领域的不平等,通过对性和性行为等主题的探讨,深入研究两性关系和写作的关联。
3.2 艺术手法对比
Løveid采用隐晦的象征手法,如手套、烟囱、海豹等意象来暗示创伤和表达情感,同时运用片段式、开放的剪辑与蒙太奇技巧构建文本。Moe则通过对理论概念的文学挪用,将法国女权主义理论、Gertrude Stein的美学理论等融入作品,结合狂欢和乡土气息的语言风格,形成独特的艺术效果。
3.3 文化影响对比
Løveid的作品体现了后现代对先锋派的再利用,融合了20世纪60年代先锋派和80年代后现代美学,在表演艺术领域展现了新的可能性。Moe的《Kjønnskrift》在挪威文化中具有颠覆性,通过对文学体制和社会现状的反抗,推动了女性书写的发展,对挪威文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以下是两位艺术家创作特点对比表格:
| 艺术家 | 主题侧重点 | 艺术手法 | 文化影响 |
| — | — | — | — |
| Cecilie Løveid | 创伤经历、内疚与失落 | 隐晦象征、片段式剪辑与蒙太奇 | 后现代先锋派融合,拓展表演艺术可能性 |
| Karin Moe | 女性书写、文学不平等 | 理论概念挪用,结合独特语言风格 | 颠覆挪威文化,推动女性书写发展 |
四、对当代艺术创作的启示
4.1 主题挖掘方面
当代艺术家可以从Løveid和Moe的作品中学习如何深入挖掘主题。一方面,可以像Løveid一样,关注人类历史和个体经历中的创伤,通过隐晦的方式表达深刻的情感和思想,引发观众的共鸣。另一方面,也可以借鉴Moe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如性别不平等、文学体制等,将这些问题融入艺术创作,使作品具有现实意义。
4.2 艺术手法运用方面
在艺术手法上,Løveid的片段式和象征手法提醒艺术家要敢于打破传统的叙事结构,运用独特的意象和表现形式来传达信息。Moe对理论概念的挪用则启示艺术家要不断学习和借鉴不同领域的知识,将其与艺术创作相结合,创造出新颖的艺术作品。
4.3 文化融合与创新方面
两位艺术家都展现了文化融合与创新的能力。Løveid将先锋派和后现代美学融合,Moe将女权主义理论与文学创作融合。当代艺术家应学习这种精神,积极吸收不同文化和艺术流派的元素,进行创新和再加工,推动艺术的发展。
以下是对当代艺术创作启示的列表:
1. 主题挖掘:关注创伤和社会问题,隐晦表达情感和思想。
2. 艺术手法运用:打破传统叙事结构,运用象征和理论挪用。
3. 文化融合与创新:吸收不同文化和艺术流派元素,进行再加工。
graph LR
A[主题挖掘] --> B[关注创伤与社会问题]
A --> C[隐晦表达情感思想]
D[艺术手法运用] --> E[打破传统叙事结构]
D --> F[运用象征与理论挪用]
G[文化融合与创新] --> H[吸收不同元素]
G --> I[进行再加工创新]
总的来说,Cecilie Løveid和Karin Moe的创作探索为当代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启示。艺术家们可以从她们的作品中汲取灵感,在主题、手法和文化融合等方面进行创新,推动艺术不断向前发展。无论是在表演艺术还是文学创作领域,都可以借鉴她们的成功经验,创造出更具深度和影响力的作品。
超级会员免费看
39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