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过程的软件组件定义方法
在当今的软件系统开发中,信息系统架构的演变经历了从面向数据到面向对象,再到面向过程的发展。本文将深入探讨面向过程的软件组件定义方法,分析其优势,并通过实际案例进行说明。
1. 引言与背景
组织利用信息系统来支持企业内部员工的协作活动,如银行、保险的后端信息系统以及企业资源规划流程。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组织需求的变化,对更灵活、分散的信息系统架构的需求日益增长,这些架构需要支持不同时间、空间和方式的人类协作,并且协作支持范围不再局限于企业内部员工,还需涵盖涉及客户、供应商等的组织间工作流程。
研究的目标是识别有助于在“协作信息系统”环境中设计、构建和维护软件组件的抽象和架构模式。信息系统工程应从面向对象向面向过程的系统工程迈进,因为只有面向过程的视角才能让软件架构师和组织识别并理解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至关重要的参与者、目标、合作、承诺以及客户 - 执行者关系,从而使组织目标与支持信息系统的目标保持一致。
2. 信息系统中组件定义的方法
信息系统中系统组件之间的交互可以在数据访问、对象交互和过程耦合三个层面上理解。每个层面的系统组件接口都应使用抽象、独立于系统的语法进行声明,为实现独立于供应商的中间件提供基础。
2.1 面向数据的组件定义
数据库研究和开发侧重于信息系统的实体和关系,推动了概念、逻辑和物理数据模型、通用系统和工具以及软件开发过程的发展,以支持(分布式)数据组件的分析、设计和高效实现。对于存储在关系数据库中的信息,SQL 作为一种通用的数据语言,既提供了独立于供应商的数据描述交换语言,也提供了远程数据访问语言。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