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语音助手:现状、挑战与未来
1. 虚拟助手概述
虚拟助手现象指向了人工智能的未来。尽管现代虚拟助手并非真正智能,但未来版本或许能为每个人提供那种目前主要由聘请昂贵人类助手的人才能享有的支持。即便没有真正的机器智能,虚拟助手也已成为商业、教育和社交生活中的实用工具。然而,虚拟助手也卷入了数据隐私和所有权的争议中。它们可能会记录和跟踪用户查询及其他数据,一些人认为这侵犯了隐私权。2020年的虚拟助手虽具备功能,但往往达不到率先推出它们的公司所宣传的效果。
知名的虚拟助手包括苹果的Siri、亚马逊的Alexa、谷歌的语音助手以及微软的Cortana等。这些虚拟助手凭借技术智慧、幽默和技术创新吸引了用户,同时借助自动语音识别(ASR)这一先进计算机科学分支,开启了虚拟功能的新世界。它们能搜索互联网、播放音乐、控制恒温器等,本质上是搜索工具,可让用户在自身设备或“云”中定位和获取信息。
2. 语音识别技术的发展历程
语音识别技术的发展有多个起点,可追溯到19世纪70年代托马斯·爱迪生发明的留声机,它通过旋转圆筒记录声音。以下是语音识别技术发展的关键节点:
| 时间 | 事件 | 详情 |
| ---- | ---- | ---- |
| 1952年 | “Audrey”诞生 | 贝尔实验室制造的第一台计算机化语音识别系统,能识别缓慢清晰说出的数字,成功率达90%,但实用性低,体积大且耗电多。 |
| 1962年 | “Shoebox”登场 | IBM推出的监听机器,能识别10个数字和6个英语单词,采用“模板匹配”技术。类似设备在俄罗斯和英国也有开发,俄罗斯版本能响应超200个单词。 |
| 1971年 | H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