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详解
1. 超文本与HTTP的起源
超文本(Hypertext)的概念可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由Ted Nelson在1965年创造。它是在普通文本基础上增加了额外维度,就像超空间或超立方体并非更大的空间或立方体,而是具有更多维度的空间或立方体一样。在当时,这是一个革命性的想法,因为它让人们能够从静态文档中跳脱出来。
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互联网开始从半互联的研究和学术网络中逐渐成型。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创建了高速网络NSFNET,数据连接速度达到每秒1.5Mb,远快于之前每秒56Kb甚至更慢的速度。这里需要澄清一个误解,2000年阿尔·戈尔竞选总统时称自己在创建互联网方面发挥了主动作用,但被误解为他声称发明了互联网。实际上,戈尔在美国参议院时是创建NSFNET立法的主要倡导者和支持者,NSFNET成为了如今互联网的初始骨干。
当时,广域网主要用于研究目的,研究人员通过它进行协作和信息共享。因此,人们需要更高效的信息共享方式。1980年代末,欧洲核子研究组织(CERN)的一个团队启动了万维网项目,创建了超文本标记语言(HTML),用于创建包含指向其他文档链接的文本页面。与文件传输协议(FTP)不同,HTML允许在单个应用程序中同时完成文档的查看和操作,而FTP需要先传输文件,再在本地应用程序中打开。
为了提供这些HTML页面,CERN的研究人员还需要服务器应用程序和与服务器通信的应用程序,这就催生了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早期的HTTP版本只允许一种请求类型:GET,后来的版本才逐渐增加了其他请求类型。
2. HTTP请求格式
HTTP有不同的版本,每个版本对请求的要求也不同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16万+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