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指数多项式实根隔离及其应用与连通反馈顶点集的FPT算法
在工程和算法领域,实根隔离和图论中的连通反馈顶点集问题是两个重要的研究方向。本文将介绍多指数多项式实根隔离算法及其在可达性分析中的应用,同时探讨连通反馈顶点集问题的参数化算法。
多指数多项式实根隔离
在传统算法中,实根隔离主要针对普通多项式,而许多工程中的复杂系统是由非普通多项式建模的,多指数多项式就是其中典型的一种。多指数多项式 $p^*(x) = \sum_{i=0}^{n} p_i(x)\lambda_i^x$,其中 $p_i(x)$ 是多项式,$\lambda_i$ 是正数。实根隔离对于多指数多项式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在控制理论中计算线性系统的可达区域。
多指数多项式的定义与性质
- 定义 :对于多指数多项式 $p^ (x) = \sum_{i=0}^{n} p_i(x)\lambda_i^x$($0 < \lambda_0 < \lambda_1 < \cdots < \lambda_n$ 且 $p_i(x) \in \mathbb{R}[x] \setminus {0}$),其度数为 $n + \sum_{i=0}^{n} \text{deg}(p_i)$,尾基为 $\lambda_0$,分别记为 $\text{deg}(p^ )$ 和 $\text{tbase}(p^*)$。
-
伪导数序列
:可以递归地构造 $p^
$ 的伪导数序列:
[
\begin{cases}
F_0 = \frac{p^ }{(\text{tbase}(p^ ))^x}\
F_{i+1} = \frac{F_i’}{(\text{tbase}(F_i’))^x}
\end{cases}
]
直到 $\text{deg}(F_{i+1}) = 0$。记 $PDS(p^ ) = [F_0, F_1, \cdots, F_{\text{deg}(p^ )}]$ 为整个伪导数序列,$PDSM(p^ ) = [F_0, F_1, \cdots, F_M]$($M \leq \text{deg}(p^*)$)为部分伪导数序列。 - 定理 :若 $\alpha$ 是 $F_i$ 的 $M$ 重根,则对于每个 $j$($0 \leq j \leq M$),$F_{i+j}(x)$ 和 $F_i^{(j)}(x)$ 在 $\alpha$ 的 $\epsilon$ - 邻域内符号相同。
多指数多项式的因式分解
通过 $Q$ - 线性独立性对多指数多项式进行因式分解,步骤如下:
1. 从 ${\lambda_0, \lambda_1, \cdots, \lambda_n}$ 中选择一个 $Q$ - 线性独立子集 ${\lambda_0, \mu_1, \cdots, \mu_k}$。
2. 定义反向映射 $p^
(x) \to p^{
}(x, z_0, z_1, \cdots, z_k)$,即把每个 $\lambda_i^x$ 用 $\prod_{j=0}^{k} z_j^{a_{ij}}$ 替换,其中 $\lambda_i = a_{i0}\lambda_0 + \sum_{j=1}^{k} a_{ij}\mu_j$。
3. $p^
(x)$ 的因式分解对应于 $p^{
}(x, z_0, z_1, \cdots, z_k)$ 的因式分解,$p^{
}$ 是一个具有有理系数和指数的多元“多项式”。
实根隔离算法
- 符号变化定义 :对于有限序列 $S = [s_0, s_1, \cdots, s_m]$,符号变化数 $V(S)$ 是满足 $(s_is_j < 0) \land (\bigwedge_{i<j’<j} s_{j’} = 0)$ 的对 $(i, j)$ 的数量。
- Budan - Fourier定理 :多指数多项式 $p^ $ 在区间 $(a, b)$ 内的实根(计重数)数量比 $V([PDS(p^ )] a^b) = V([PDS(p^ )]_{x=a}) - V([PDS(p^ )] {x=b})$ 少一个非负偶数。
- 实根隔离算法步骤 :
算法1. 假设 $\text{sep}(p^*) > \epsilon$,$L \leftarrow \text{ISOL}(p^*, \epsilon)$
输入: $p^*(x)$ 是多指数多项式,$\epsilon \in \mathbb{Q}^+$
输出: $L = \{(a_1, b_1), \cdots, (a_k, b_k)\}$ 是一个不相交的开区间列表,满足:
(a) $k$ 是 $p^*$ 的不同实根的数量;
(b) 每个 $(a_i, b_i)$ 恰好包含 $p^*$ 的一个不同实根。
S1 (初始化) 计算 $PDS(p^*) := [F_0, F_1, \cdots, F_{\text{deg}(p^*)}]$。
S2 (边界计算) 计算包含 $p^*$ 所有实根的上下界 $u, l \in \mathbb{Q}^+$。令 $L' := \{(l, u)\}$,$L, L'' := \varnothing$。
S3 (细化) 对于每个 $I = (a, b) \in L'$:
(a) 如果 $V([PDS(p^*)]_a^b) = 1$,则 $L := L \cup \{I\}$。
(b) 如果 $V([PDS(p^*)]_a^b) > 1$,则计算平均值 $c := \frac{a + b}{2}$。
i. 如果 $p^*(c) = 0$,则 $L := L \cup \{( \max\{a, c - \epsilon\}, \min\{c + \epsilon, b\})\}$ 且 $L'' := L'' \cup \{(a, \max\{a, c - \epsilon\}), (\min\{c + \epsilon, b\}, b)\}$。
ii. 否则 $L'' := L'' \cup \{(a, c), (c, b)\}$。
最后 $L' := L' \setminus \{I\}$。
S4 (缩减) 对于每个 $I = (a, b) \in L''$:
(a) 如果 $\|I\| \leq \epsilon$ 且 $p^*(a)p^*(b) < 0$,则 $L := L \cup \{I\}$。
(b) 如果 $\|I\| > \epsilon$,则 $L' := L' \cup \{I\}$。
最后 $L'' := L'' \setminus \{I\}$。
S5 (递归) 如果 $L' = \varnothing$,重新排列 $L$ 并返回;否则转到S3。
该算法在最坏情况下的复杂度为 $V([PDS(p^*)]_l^u)^2 \lg_2(\frac{u - l}{\epsilon})$。
近似可达性分析的应用
考虑线性系统 $\xi’(t) = A\xi(t) + u(t)$,其中 $\xi(t) \in \mathbb{R}^n$ 是系统状态,$A \in \mathbb{R}^{n\times n}$ 是只有实特征值的矩阵,$u(t) : \mathbb{R} \to \mathbb{R}^n$ 是多指数多项式向量。
-
系统解
:假设 $\xi(0)$ 是初始状态,系统的解为 $\xi(t) = e^{At}\xi(0) + \int_{0}^{t} e^{A(\tau - t)}u(\tau)d\tau$。
-
可达性算法步骤
:
算法2. 假设容差为 $\delta$,$S \leftarrow \text{REACH}(\xi, \Omega, \delta)$
输入: $\xi(t)$ 是多指数多项式向量,$\Omega \subseteq \mathbb{R}^n$ 是由多项式方程和不等式刻画的目标单元,$\delta \in \mathbb{Q}^+$
输出: $S = [I_1, I_2, \cdots, I_s]$ 是一个样本区间列表,满足每个 $I_j$ 包含至少一个从 $\xi(0)$ 可达的 $\Omega$ 中的点。
不失一般性,只需判断 $\Omega \equiv \bigwedge_i(f_i(\xi) = 0) \land \bigwedge_j(g_j(\xi) > 0)$ 是否可达。将 $\xi(t)$ 代入 $f_i$ 和 $g_j$ 后,$f_i(t)$ 和 $g_j(t)$ 是多指数多项式。令 $S, S' := \varnothing$。
C1 若 $\Omega \equiv \bigwedge_{i=1}^{l}(f_i = 0) \land \bigwedge_j(g_j > 0)$($l > 0$):
(a) 假设 $\text{sep}(f_i) > \delta$,通过调用算法1并对每个 $I_{i,j_i}$ 进行二分,确保 $\|I_{i,j_i}\| < \delta$,隔离每个 $f_i$ 并得到其隔离列表 $L_i = [I_{i,1}, \cdots, I_{i,s_i}]$。
(b) 对于每个 $[I_{1,j_1}, I_{2,j_2}, \cdots, I_{l,j_l}] \in L_1 \times L_2 \times \cdots \times L_l$,如果存在交集 $(a, b) = \bigcap_{1\leq i\leq l} I_{i,j_i} \neq \varnothing$ 且对于所有 $i$ 有 $f_i(a)f_i(b) < 0$,则 $(a, b)$ 包含所有 $f_i$ 的公共根,令 $S' := S' \cup \{(a, b)\}$。
(c) 对于每个 $(a, b) \in S'$,如果对于所有 $j$ 有 $g_j(a) > 0$ 且 $g_j(b) > 0$,则 $(a, b)$ 是满足 $\Omega$ 所有约束的样本区间,令 $S := S \cup \{(a, b)\}$。
C2 否则 $\Omega \equiv \bigwedge_j(g_j > 0)$ 仅由不等式刻画,则它是一个 $n$ 维单元。$\Omega$ 可达当且仅当其边界 $\partial \Omega$ 可通过,即 $\partial \Omega$ 在一个开区间 $I$ 内可达且 $I$ 的一个端点在 $\Omega$ 内。
令 $PS(G) := 2^G \setminus \{\varnothing\}$,构造边界 $\partial \Omega \equiv \bigcup_{G' \in PS(G)} \Omega_{G'}$,其中 $\Omega_{G'} \equiv \bigwedge_{g_j \in G'}(g_j = 0) \land \bigwedge_{g_{j'} \notin G'}(g_{j'} > 0)$。现在只需检查每个 $\Omega_{G'}$ 的可达性,这与C1类似。
设 $(a, b)$ 是 $\Omega_{G'}$ 的可达样本区间。如果对于所有 $g_j \in G'$ 有 $g_j(a) > 0$ 或对于所有 $g_j \in G'$ 有 $g_j(b) > 0$,则 $(a, b)$ 是 $\Omega_{G'}$ 的可通过样本区间,令 $S := S \cup \{(a, b)\}$。
连通反馈顶点集的FPT算法
连通反馈顶点集(CFVS)问题是经典反馈顶点集问题的连通变体。给定图 $G = (V, E)$ 和整数 $k$,判断是否存在 $F \subseteq V$,$|F| \leq k$,使得 $G[V \setminus F]$ 是森林且 $G[F]$ 是连通的。
问题背景
反馈顶点集(FVS)是经典的NP - 完全问题,在算法和复杂性的各个子领域都有广泛研究。而CFVS问题直到最近才被提出,其连通变体在之前的文献中研究较少。
参数化复杂度
参数化复杂度是“P vs. NP”问题的二维推广,除了考虑输入大小 $n$,还研究一个捕获额外相关信息的参数 $k$ 对问题计算复杂度的影响。如果一个参数化问题可以在 $f(k)n^c$ 的时间内解决($n$ 是总输入大小,$k$ 是参数,$f$ 是可计算函数,$c$ 是不依赖于 $k$ 或 $n$ 的常数),则称该问题是固定参数可处理的(FPT)。
CFVS问题的解决方法
- 复杂度结果 :CFVS问题在一般图上可以在 $O(2^{O(k)}n^{O(1)})$ 时间内解决,在排除固定图 $H$ 作为子式的图上可以在 $O(2^{O(\sqrt{k} \log k)}n^{O(1)})$ 时间内解决。
- 解决思路 :大多数已知的连通性问题的FPT算法会枚举所有最小解,然后使用Steiner树问题的算法来连接每个解。但对于CFVS,由于最小反馈顶点集的数量为 $\Omega(n^k)$,这种方法失效。因此,使用反馈顶点集的“紧凑表示”,即一组相互不相交的集合族,每个族代表多个不同的反馈顶点集。
- Group Steiner Tree问题 :为了解决CFVS问题,需要一个Group Steiner Tree(GST)的参数化算法。GST问题定义为:给定图 $G = (V, E)$,$|V| = n$,$|E| = m$,子集 $T_i \subseteq V$($1 \leq i \leq l$)和整数 $p$,判断是否存在 $G$ 的一个 $p$ 个顶点的子图 $T$ 是树且包含每个 $T_i$ 中的至少一个顶点。
综上所述,多指数多项式实根隔离算法为线性系统的可达性分析提供了有效的工具,而连通反馈顶点集问题的FPT算法为图论中的连通性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这些研究成果在工程和算法领域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下面是多指数多项式实根隔离算法的流程图:
graph TD
A[开始] --> B[初始化:计算PDS(p*)]
B --> C[计算上下界u, l]
C --> D[L' = {(l, u)}, L, L'' = ∅]
D --> E{L'是否为空}
E -- 否 --> F[取I = (a, b) from L']
F --> G{V([PDS(p*)]_a^b) = 1?}
G -- 是 --> H[L = L ∪ {I}]
G -- 否 --> I[计算c = (a + b) / 2]
I --> J{p*(c) = 0?}
J -- 是 --> K[L = L ∪ {(max{a, c - ϵ}, min{c + ϵ, b})}]
K --> L[L'' = L'' ∪ {(a, max{a, c - ϵ}), (min{c + ϵ, b}, b)}]
J -- 否 --> M[L'' = L'' ∪ {(a, c), (c, b)}]
H --> N[L' = L' \ {I}]
L --> N
M --> N
N --> E
E -- 是 --> O[重新排列L并返回]
O --> P[结束]
连通反馈顶点集问题的解决思路流程图如下:
graph TD
A[开始] --> B[输入图G和整数k]
B --> C[使用紧凑表示反馈顶点集]
C --> D[调用Group Steiner Tree算法]
D --> E{是否存在F满足条件?}
E -- 是 --> F[返回Yes]
E -- 否 --> G[返回No]
F --> H[结束]
G --> H
多指数多项式实根隔离及其应用与连通反馈顶点集的FPT算法
多指数多项式实根隔离算法的优势与挑战
多指数多项式实根隔离算法在处理复杂工程系统的建模问题上展现出了显著的优势,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优势
- 适用性广泛 :该算法能够处理非普通多项式,而传统方法往往只能针对普通多项式进行根隔离。在工程实践中,许多复杂系统的建模都涉及到多指数多项式,如线性系统的可达性分析,该算法为解决这类问题提供了有效的工具。
- 结合符号与数值计算 :算法混合了符号和数值计算,能够高效地处理大量来自工程实践的问题。通过伪导数序列和Budan - Fourier定理,算法可以估计实根的边界和数量,为后续的根隔离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挑战
- 复杂度问题 :虽然算法在最坏情况下的复杂度是可分析的,但对于一些大规模的问题,计算复杂度仍然可能较高。特别是当 $V([PDS(p^*)]_l^u)$ 较大或者 $\frac{u - l}{\epsilon}$ 较大时,算法的运行时间会显著增加。
- 精度问题 :在实际应用中,由于数值计算的误差,可能会影响算法的精度。例如,在判断 $p^*(c) = 0$ 时,由于浮点数运算的误差,可能会导致误判。
连通反馈顶点集FPT算法的进一步分析
连通反馈顶点集(CFVS)问题的FPT算法为图论中的连通性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但也有一些值得深入探讨的地方。
算法的创新性
- 紧凑表示的应用 :为了克服传统枚举最小解方法在CFVS问题上的失效,算法引入了反馈顶点集的“紧凑表示”。这种表示方法将所有最小反馈顶点集表示为一组相互不相交的集合族,大大减少了需要处理的解的数量,从而提高了算法的效率。
- Group Steiner Tree问题的引入 :为了解决CFVS问题,算法引入了Group Steiner Tree(GST)问题,并需要一个GST的参数化算法。GST问题的引入为解决CFVS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时也为其他连通性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可能的借鉴。
算法的局限性
- 对图结构的依赖 :算法在不同的图结构上的性能差异较大。在一般图上,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为 $O(2^{O(k)}n^{O(1)})$,而在排除固定图 $H$ 作为子式的图上,时间复杂度可以降低到 $O(2^{O(\sqrt{k} \log k)}n^{O(1)})$。这表明算法的性能对图的结构有较强的依赖。
- 参数 $k$ 的影响 :算法的复杂度与参数 $k$ 密切相关。当 $k$ 较大时,算法的运行时间会显著增加。因此,对于 $k$ 较大的问题,算法的效率可能会受到影响。
总结与展望
本文介绍了多指数多项式实根隔离算法及其在近似可达性分析中的应用,以及连通反馈顶点集问题的FPT算法。这些研究成果在工程和算法领域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总结
- 多指数多项式实根隔离 :通过伪导数序列和Budan - Fourier定理,算法可以有效地估计多指数多项式的实根边界和数量,并实现实根的隔离。该算法为线性系统的可达性分析提供了有效的工具。
- 连通反馈顶点集FPT算法 :引入反馈顶点集的“紧凑表示”和Group Steiner Tree问题,算法可以在一定时间复杂度内解决CFVS问题,为图论中的连通性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
展望
- 算法优化 :针对多指数多项式实根隔离算法的复杂度和精度问题,以及CFVS问题FPT算法对图结构和参数 $k$ 的依赖问题,可以进一步研究算法的优化方法,提高算法的效率和精度。
- 应用拓展 :可以将多指数多项式实根隔离算法和CFVS问题的FPT算法应用到更多的领域,如生物信息学、网络科学等,探索这些算法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潜力。
下面是多指数多项式实根隔离算法和CFVS问题FPT算法的对比表格:
| 算法 | 适用问题 | 复杂度 | 优势 | 挑战 |
| — | — | — | — | — |
| 多指数多项式实根隔离算法 | 多指数多项式实根隔离、线性系统可达性分析 | $V([PDS(p^*)]_l^u)^2 \lg_2(\frac{u - l}{\epsilon})$ | 适用性广泛、结合符号与数值计算 | 复杂度高、精度问题 |
| 连通反馈顶点集FPT算法 | 连通反馈顶点集问题 | 一般图:$O(2^{O(k)}n^{O(1)})$;排除固定图 $H$ 作为子式的图:$O(2^{O(\sqrt{k} \log k)}n^{O(1)})$ | 紧凑表示的应用、引入GST问题 | 对图结构依赖、参数 $k$ 影响大 |
多指数多项式实根隔离算法和CFVS问题FPT算法的研究流程对比流程图如下:
graph TD
A[多指数多项式实根隔离算法研究] --> B[定义多指数多项式及性质]
B --> C[构造伪导数序列]
C --> D[证明相关定理]
D --> E[设计实根隔离算法]
E --> F[应用于可达性分析]
G[连通反馈顶点集FPT算法研究] --> H[引入CFVS问题]
H --> I[分析传统方法的失效]
I --> J[引入紧凑表示]
J --> K[引入GST问题]
K --> L[设计FPT算法]
通过对这两个算法的研究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它们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潜力和发展前景。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优化这些算法,拓展它们的应用范围,为工程和算法领域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超级会员免费看
30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