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经济学与产品质量解析
1. 效益成本比
在产品评估中,通常会将各项指标量化为相同单位(如美元),并定义效益成本比(B/C 比)。效益和成本都应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内进行估算和平均。当面临具有相似效用的产品选择时,B/C 比可作为比较的标准。仅基于最低成本或最大效益来选择产品,可能会导致不理想的结果。
例如,一块印刷电路板的平均维修成本为 350 美元,其中诊断测试平均成本 300 美元,芯片平均价格 10 美元,更换任意数量芯片及进行最终系统测试的成本为 40 美元。维修店记录显示,95%的故障电路板是由于两个特定芯片之一烧毁。测试顾问建议直接更换这两个芯片而不进行诊断测试,此维修成本估计为 60 美元(两个芯片 20 美元,更换芯片及系统测试 40 美元)。预计 5%的电路板会在系统测试中失败,需进行全面诊断测试,额外成本 350 美元。因此,平均维修成本为$(60 + 0.05 × 350) = 77.50$美元,相比原维修成本大幅降低。
2. 可测试性设计的经济学
VLSI 技术的发展为电子制造成本带来了新视角。英特尔报告称,验证测试和制造测试的组合是其主要资本成本,而非 20 亿美元的硅制造生产线。许多系统公司认为测试占设备制造成本的 50% - 60%。若测试设备成本成为关注点,在芯片上插入测试硬件可能比使用外部自动测试设备(ATE)更便宜。有研究表明,全速测试比低速测试更有效,但已知最快的 ATE 仍比要测试的芯片慢。一种解决高速测试问题的方法是片上延迟测试能力,新增的测试电路将生成定时信号并捕获电路响应,但需考虑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即任何观察系统的尝试都会干扰系统行为,所以要仔细考虑可测试性硬件对正常系统运行的影响。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3682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