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本体的地理数据集成框架
1. 引言
空间数据基础设施(SDIs)能让用户访问、重用和集成来自多个源头的地理信息(GI)。如今,服务提供商借助Web服务技术,为用户提供地理空间数据的访问入口,同时开放基础处理功能。这种方式不仅能标准化、灵活且透明地发布底层数据,还能向应用程序隐藏数据访问和检索的细节。在符合开放地理空间联盟(OGC)标准的SDIs中,地理空间数据通过Web要素服务(WFS)进行传输。每个WFS都会提供一个要素类型模式(FTS),它是服务所导出要素类型的XML模式,用户可通过FTS对数据源进行查询和更新操作。OGC给出的规范实现了GI的语法互操作性和编目功能。
在数据共享架构(包括SDIs)里,解决语义异质性是关键所在。无论用户发出查询请求,还是进行数据共享操作,都需要协调数据源之间的语义差异。通常,语义映射用于定义如何将数据从一个数据源转换到另一个数据源,以保留数据的语义;或者将在一个数据源上提出的查询重写为另一个数据源上的查询。然而,这些映射的指定过程既耗费人力又容易出错,在典型的数据集成场景中,这部分工作占据了一半以上的工作量。而且,当处理半结构化数据时,由于其在添加新属性方面的灵活性,会产生更多的模式变体,从而加剧了语义异质性问题。一种可行的解决办法是通过本体来明确知识,也就是利用本体描述领域术语和WFS服务的数据。
当前在地理空间领域的研究提出,使用描述逻辑(DL)本体来改进地理信息的发现和检索。某框架采用混合本体方法,每个通过WFS提供的要素类型模式由特定的应用概念描述,这些概念基于共享词汇表中的属性和类构建。共享词汇表由领域本体表示,其中包含领域的基本术语(原语),这些术语在单独的应用本体中组合,用于描述要素类型的语义。该领域内的所有参与者都对领域本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1566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