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和谐:理论、历史与现代视角
1. 色彩和谐的基本概念与理论
色彩和谐指的是在视觉构图或设计中,色彩之间的协调与平衡感,能引发人们对色彩组合的积极情感反应和/或认知判断。其同义词包括平衡、连贯和色彩协调。
1.1 色彩和谐理论的发展
自古以来,艺术、设计、心理学和物理学等不同领域都发展出了许多关于色彩和谐的理论。然而,这些理论的侧重点各不相同,对于“色彩和谐”这一概念的定义和描述缺乏共识。大多数理论具有高度的规定性,假定人们对色彩的反应是确定的、统一的、普遍的和固定的,而忽视了个体差异、文化和背景因素的影响。
随着跨学科色彩研究的兴起,色彩和谐成为科学研究的对象,产生了多种理论。这些理论着重探讨色彩和谐在环境与人类、文化和信息传递中的不同关系,并将其视为和谐的唯一法则。科学建立的理论主要关注色彩和谐概念内容的第一层面,研究色彩感知之间的联系,这些联系通常对所有人都是相同的,可概括为色彩感知参数(色相、饱和度和亮度)之间的关系,由此衍生出互补和谐、三元和谐、等饱和度比例等和谐类型。
1.2 二十一世纪的色彩和谐方法
色彩和谐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因为人类对色彩的反应既有情感因素,也有认知因素,涉及情感反应和判断。我们对色彩和色彩和谐的认知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体差异(如年龄、性别、个人偏好、情感状态等)、文化和亚文化差异、社会背景差异,以及背景环境、时间因素(如流行趋势)和感知因素(如同时对比)等。以下概念模型体现了二十一世纪对色彩和谐的理解:
Color harmony ¼ f (color 1, 2, 3 þ n) ⁎ (ID þ CE þ CX þ P þ T)
其中,色彩和谐是色彩与影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540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