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欧文学中的空间叙事:城市末日与森林幻景
在文学的世界里,空间不仅仅是故事发生的背景,更是承载着深刻思想与情感的容器。北欧文学,尤其是芬兰文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内涵,展现了城市与森林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空间在叙事中的重要作用。
城市空间中的末日隐忧
在一些北欧文学作品中,城市被描绘成一个充满危机与不确定性的空间。以米科·里姆米宁(Mikko Rimminen)的早期散文作品为例,他的前三部散文文本被认为具有一种向末日推进的叙事结构。
在《猫笼罗曼史》( Pussikaljaromaani )中,末日只是一种隐含的可能性,故事世界的稳定中出现了一些裂缝和裂痕的暗示。而在《波尔基》( Pölkky )里,溜冰场的洞成为了一个令人不安的新空间现实,从惯常的世界中浮现出来,融入笼罩城市的空气和雾气中。小说结尾暗示了一个空无一人的城市,故事世界随着主要焦点人物走出其边界并被公交车撞倒而突然结束,某种意义上实现了一种激进的“终结”。在《手稿摘录》( Extract from a Manuscript )中,灾难已经发生,一个新的本体论世界已然形成。
这种叙事结构不仅展现了故事的发展,也反映了作品的主题内涵。里姆米宁指出,这三部作品有着重要的社会背景:《猫笼罗曼史》强调了社区的重要性,《波尔基》部分涉及人类的孤独,而未完成的最后一部小说中,只剩下一个人,连在群体中孤独的可能性都不复存在。从作者对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中社区脆弱性的关注,或者对各种形式劳动的关注来看,这些作品的发展也体现了逐渐升级的本体论张力,这与作者对语言的实验和叙述者的角色密切相关。
空间环境起初与实际的赫尔辛基有着紧密的关联,但逐渐受到难以理解的力量的影响。根据伯特兰·韦斯特法尔(Bertrand Westphal)的分类,空间环境及其指涉模式从与实际赫尔辛基的紧密联系(同位共识),转变为如溜冰场的洞那样具有威胁性的异位干扰,最终在《手稿摘录》中发展为全面的乌托邦式远足,即之前两部小说中的威胁暗示似乎在逐渐展开的过程中成为了现实。
文学空间与现实世界的指涉关系并非二元对立的,而是一个连续的平面,不同可能世界的褶皱逐渐从中显现。正如巴洛克艺术中的空间元素,如波浪、卷曲的头发向世界延伸,在《猫笼罗曼史》和《波尔基》中,空间会弯曲变形,如雨中的狂奔或冰洞的蒸汽融入雾气中。而《手稿摘录》中的环境则呈现出一个更加稳定但却完全陌生的世界。
对里姆米宁散文作品的研究证实了布莱恩·麦克黑尔(Brian McHale)的观点,即后现代文学表现出明显的本体论不稳定性。起初看似与实际赫尔辛基有明确指涉关系的故事世界,最终被本体论干扰的暗示所破坏。韦斯特法尔提出的“同位共识”“异位干扰”和“乌托邦式远足”三种“耦合”类型,有助于我们分析这些作品中不同的指涉关系。而德勒兹(Deleuze)提出的“褶子”概念,则挑战了二元对立,强调了在同一意义平面上可能相互矛盾的世界的同时存在。这种对文学空间及其与现实世界指涉关系的理解,提醒我们后现代文学的本体论不稳定性可能会影响读者对现实世界的看法,促使我们思考现实与虚幻、可能与实际的同时存在。
以下是里姆米宁三部作品的特点对比表格:
| 作品名称 | 末日呈现 | 主题重点 | 空间特征 |
| — | — | — | — |
| 《猫笼罗曼史》 | 隐含可能性 | 社区重要性 | 稳定世界出现裂缝暗示,空间有弯曲变化 |
| 《波尔基》 | 有恐惧暗示,结尾暗示城市空无一人 | 人类孤独 | 溜冰场洞带来新空间现实,空间融入雾气 |
| 《手稿摘录》 | 灾难已发生,新本体论世界形成 | 只剩一人的情境 | 呈现稳定但陌生的世界 |
森林空间中的奇幻与思考
森林在北欧文学中一直是一个重要的主题,对于芬兰人来说,森林具有多重意义。它不仅是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柱,森林工业的发展依赖于森林资源的出口;也是芬兰公民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从民间传说到文学作品中的各种神话意义。
在芬兰文学中,森林的描绘多种多样,从浪漫的魔法环境到重要的自然资源和商业商品。而在近期的芬兰 - 瑞典语散文小说中,森林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以卡伊·科尔凯阿 - 阿霍(Kaj Korkea - aho)的《草在另一边更暗》( Gräset är mörkare på andra sidan )、约翰娜·霍尔姆斯特伦(Johanna Holmström)的《暗箱》( Camera Obscura )和亨丽卡·林格博姆(Henrika Ringbom)的《玛蒂娜·达格的渴望》( Martina Dagers Längtan )为例,这些作品展现了森林作为一个重要空间,不仅对人类,对非人类生物也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上,芬兰文学中对森林的描绘存在一种二分法,要么指向超自然的维度,要么指向人类居住的物质世界。但当代小说将森林呈现为一个在人类与非人类实体两极之间进行协商的场所,而不是将它们视为对立的存在。
佩尔蒂·拉西拉(Pertti Lassila)认为,在 20 世纪后半叶的文学中,自然和森林已失去了作为人类文化的存在、精神或意识形态替代物的可信度,成为了商业化的休闲、冒险和消费场所。然而,这三部当代芬兰 - 瑞典语散文小说挑战了他的观点。它们提出了存在主义、意识形态甚至精神层面的问题,思考了“自然”与“文化”的关系,并将焦点从人类中心主义转移到人类与非人类存在的并存上。
为了探讨这些作品中森林的转变性质,我们可以运用吉尔·德勒兹(Gilles Deleuze)和费利克斯·瓜塔里(Félix Guattari)的地理哲学概念。这些作品超越了传统的表征制度,通过变形、临界空间和人类与非人类的相遇等意象创造了无法在日常生活中体验的森林,强调了文学的想象力。
德勒兹和瓜塔里提出的“虚构”概念,强调了想象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与发明和创造社会集体相关联。作者们在作品中虚构的“未来之人”,体现了虚构的政治力量。同时,“虚假的力量”概念也在这些作品中有所体现,它超越了对“真理”“现实”“错误”和“虚构”的划分,庆祝“虚假”的存在,从而激发创造新事物的力量。
当文学被理解为德勒兹式的虚构和虚假力量的表达时,对文学空间的研究也有了新的方式。与韦斯特法尔的地理批评方法不同,文学空间不再被视为对“真实”空间的再现或具有指涉性的空间,而是强调文学创造新空间的潜力。
以下是这三部芬兰 - 瑞典语散文小说运用德勒兹和瓜塔里概念的分析:
| 作品名称 | 运用概念 | 具体表现 |
| — | — | — |
| 《草在另一边更暗》 | 森林成为离奇空间的领土化 | 森林充满离奇感,这种离奇感贯穿作品 |
| 《暗箱》 | 领土、再领土化和去领土化 | 森林因人物的行动而经历转变过程 |
| 《玛蒂娜·达格的渴望》 | 条纹空间与平滑空间 | 构建了城市与森林两种空间的并置 |
文学中的空间叙事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世界和人类内心的窗户。城市的末日隐忧和森林的奇幻转变,都反映了作者对社会、人类和自然的深刻思考。通过对这些作品的分析,我们不仅能欣赏到文学的魅力,还能从中汲取对现实世界的启示。
mermaid 格式流程图如下:
graph LR
A[北欧文学空间叙事] --> B[城市空间]
A --> C[森林空间]
B --> B1[里姆米宁作品]
B1 --> B11[《猫笼罗曼史》]
B1 --> B12[《波尔基》]
B1 --> B13[《手稿摘录》]
B11 --> B111[隐含末日可能]
B12 --> B121[溜冰场洞暗示新空间]
B13 --> B131[灾难已发生]
C --> C1[芬兰 - 瑞典语小说]
C1 --> C11[《草在另一边更暗》]
C1 --> C12[《暗箱》]
C1 --> C13[《玛蒂娜·达格的渴望》]
C11 --> C111[森林离奇空间领土化]
C12 --> C121[森林转变受人物行动影响]
C13 --> C131[城市与森林空间并置]
北欧文学中的空间叙事:城市末日与森林幻景
深入剖析芬兰 - 瑞典语小说中的森林空间
接下来,我们将更深入地分析卡伊·科尔凯阿 - 阿霍、约翰娜·霍尔姆斯特伦和亨丽卡·林格博姆这三位作家的作品中,森林空间是如何具体呈现和发挥作用的。
《草在另一边更暗》:离奇森林的领土化
在卡伊·科尔凯阿 - 阿霍的《草在另一边更暗》中,森林被领土化为离奇空间。这种离奇感并非偶然,而是贯穿于整个作品的叙事之中。森林不再是我们熟悉的自然景观,而是充满了未知和神秘的元素。
例如,森林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奇异的生物或现象,这些元素打破了我们对森林的常规认知。在这个离奇的森林空间里,人物的行为和心理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他们在森林中可能会感到迷茫、恐惧,甚至会产生幻觉。这种离奇空间的构建,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了森林的不可捉摸性,也引发了我们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重新思考。
下面是对《草在另一边更暗》中森林离奇元素的分析表格:
| 离奇元素 | 具体表现 | 对人物的影响 |
| — | — | — |
| 奇异生物 | 可能出现形态怪异、习性奇特的生物 | 引发人物的恐惧和好奇,改变他们的行动路线 |
| 神秘现象 | 如突然出现的迷雾、莫名的声音等 | 使人物产生迷茫和不安,影响他们的判断 |
| 异常环境 | 森林的布局、光线等出现异常 | 让人物迷失方向,产生心理压力 |
《暗箱》:森林的动态转变
约翰娜·霍尔姆斯特伦的《暗箱》中,森林经历了由人物行动引发的领土、再领土化和去领土化过程。人物在森林中的活动成为了森林空间转变的关键因素。
当人物进入森林时,他们的行为会改变森林的原有状态。例如,他们可能会砍伐树木、开辟道路,这就是一种去领土化的行为,打破了森林原有的生态平衡。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森林又会逐渐恢复或形成新的生态,这就是再领土化的过程。这种动态的转变过程,展现了森林的生命力和适应性,也反映了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以下是《暗箱》中森林转变过程的 mermaid 格式流程图:
graph LR
A[初始森林状态] --> B[人物进入森林]
B --> C[去领土化:人类活动改变森林]
C --> D[森林自我调整]
D --> E[再领土化:形成新的森林状态]
《玛蒂娜·达格的渴望》:城市与森林的空间对话
亨丽卡·林格博姆的《玛蒂娜·达格的渴望》构建了城市与森林两种空间的并置。城市代表着人类文明、繁华和规则,而森林则象征着自然、自由和神秘。这两种空间的对比和对话,揭示了人类内心深处对自然的渴望和对城市生活的反思。
在小说中,主人公可能会在城市的喧嚣中感到疲惫和孤独,从而渴望回到森林中寻找内心的宁静。而森林中的经历又会让他们重新审视城市生活的意义。这种空间的并置,不仅丰富了故事的内涵,也让读者在城市与森林的对比中,思考自己的生活选择和价值观。
下面是城市与森林空间特征对比列表:
-
城市空间
:
- 高度文明,有完善的社会规则和秩序。
- 充满喧嚣和压力,人际关系复杂。
- 物质丰富,但精神世界可能相对匮乏。
-
森林空间
:
- 自然纯净,遵循自然法则。
- 宁静祥和,能让人放松身心。
- 蕴含着神秘和未知,激发人的探索欲望。
北欧文学空间叙事的意义与价值
北欧文学中的城市末日与森林幻景叙事,具有深远的意义和价值。
从社会层面来看,城市末日的叙事反映了作者对当代社会问题的关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中,社区的脆弱性、人类的孤独感等问题日益凸显。通过城市末日的想象,作者提醒我们要关注社会的发展方向,努力构建更加和谐、稳定的社会。
森林幻景的叙事则让我们重新认识自然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过于关注物质利益,忽视了自然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滋养。森林作为自然的象征,在文学作品中展现出了它的神秘和力量,促使我们反思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倡导可持续的发展理念。
从文学层面来看,这些作品运用独特的空间叙事手法,丰富了文学的表现形式。城市与森林空间的对比和融合,为故事增添了层次感和张力。同时,德勒兹和瓜塔里的地理哲学概念的运用,也为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推动了文学理论的发展。
总之,北欧文学中的空间叙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让我们在欣赏文学作品的同时,也能对社会、人类和自然有更深刻的认识。它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和希望,激励我们不断追求更加美好的未来。
超级会员免费看
1526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