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公共物品博弈:理论与应用解析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场景:社区成员向社区贡献资源以获取收益,项目合作者分配自身资源来推动项目成功,朋友之间投入时间和精力来维系友谊。这些场景背后都涉及到资源的分配和个体的决策,而网络公共物品博弈(Networked Common Goods Game,NCGG)正是对这类场景进行建模和分析的一种理论。
1. 网络公共物品博弈的背景与问题提出
在许多实际情况中,个体(如社区成员、项目合作者、朋友等)都拥有有限的资源,并希望通过合理分配这些资源来最大化自身的总效用。这些资源可以是金钱、时间、技能等,而个体所关注的“物品”则可以是社区、项目、友谊等。由此引出了一系列有趣的计算和经济问题:
- 个体能否高效地找到资源的最优分配方式?
- 从二分网络上的博弈角度来看,网络结构如何影响博弈?
- 是否存在纯策略纳什均衡?它是否唯一?个体的短视和自私行为是否会导致纯策略纳什均衡?
- 这些短视和自私行为的代价有多大?
2. 网络公共物品博弈的模型构建
网络公共物品博弈基于一个二分图 (G = (P, A, E)) 进行,其中 (P = {p_1, p_2, …, p_n}) 是一组物品的集合,(A = {a_1, a_2, …, a_m}) 是一组个体(代理)的集合。如果存在边 ((p_i, a_j) \in E),则表示个体 (a_j) 有权使用物品 (p_i)。
每个个体被赋予一个单位的可分割资源(这并不影响一般性,因为结果可以很容易地推广到不同个体拥有不同资源量的情况)。同时,每个公共物品 (p_i) 被赋予 (\alpha_i) 数量的资源,称为基础水平,可看作该物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939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