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肤深度与波导:原理、特性与应用
趋肤效应与趋肤深度
在导体中,由于交变电流的运动和几何形状等因素,会产生趋肤效应。这使得交变电流在导体外部的密度大于中心部分,导致交变电流不能均匀有效地利用导体的整个横截面。这意味着导体对交流电的电阻与对直流电的电阻不同。
随着频率的增加,感应电流回路对局部电流密度的影响越来越显著。结果是,电流流动的层随着频率的增加而变薄,趋肤深度与频率相关。
对于常用于电力线的铝,在50Hz时趋肤深度为11 - 12mm。对于直径约3cm的粗电力线,大部分电流将集中在约1cm厚的外层,而中心部分的作用较小。因此,有时电力线会制成空心的,因为中心部分对整体导电性的贡献不大。或者,会使用钢丝作为中心芯,外面包裹铝套。钢丝芯增加了导线的强度,而与铝相比钢丝导电性较差这一特点影响不大,因为中心的电流密度仍然相当小。
在传输大量电力(高电流)时,有时不采用一根特别粗的导线,而是在一条电力线的三相中各增加两根(“双导线”)或三根(“三导线”)线路。两根或三根导线之间保持10 - 20cm的恒定距离,其中一个原因是减少整体的趋肤效应。
电磁波入射到金属表面
当射频范围内的电磁波垂直入射到金属表面时,会发生什么呢?
麦克斯韦方程组在某些条件下会导出以下波动方程:
[
\frac{\partial^2 \vec{E}}{\partial t^2}=c^2\frac{\partial^2 \vec{E}}{\partial z^2} \quad (16.1)
]
其中
[
c = \frac{1}{\sqrt{\epsilon_r\eps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4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