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服务架构全面解析:从转型到响应式设计
1. 微服务转型与集成
在将应用程序向微服务架构转型时,首先要识别出微服务的边界,这就如同找到一个个“接缝”,沿着这些“接缝”来进行分离。选择合适的“接缝”参数至关重要,像模块间的依赖关系、团队结构、数据库以及技术等,都是可能的考量因素。对于主数据的处理需要特别留意,你可以选择通过单独的服务或者配置来处理主数据,这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判断。
由于每个微服务都有自己独立的数据库,许多现有的外键关系就会被移除,因此需要精心选择事务处理策略,以保证数据的完整性。
在集成技术方面,微服务之间的通信方式有同步和异步两种,协作风格包括请求/响应和基于事件两种。虽然请求/响应看起来是同步的,但实际上集成方式的结果是由具体实现决定的,而基于事件的风格则是完全异步的。
当处理大量微服务时,需要使用集成模式来促进它们之间的复杂交互。API 网关和事件驱动模式是两种有效的集成模式。API 网关能提供众多服务,具体如下:
- 路由 API 调用
- 验证 API 密钥、JWT 和证书
- 实施使用配额和速率限制
- 无需修改代码即可实时转换 API
- 设置缓存后端响应
- 记录调用元数据用于分析
事件驱动模式则是一些服务发布事件,另一些服务订阅这些事件。订阅服务会根据事件及其元数据独立做出反应,发布者并不知道订阅者将执行的业务逻辑。
下面是微服务集成流程的 mermaid 流程图:
graph LR
A[微服务A] -->|请求/响应| B[API网关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27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