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觉单元形成的组织原则解析
1. 语音调制与音乐中的共同命运
语音中的幅度和频率调制不仅丰富了元音音色,在嘈杂环境中还有助于语音识别。在西方音乐演奏中,多种乐器共同演奏,乐手通常会尽量同步音符节拍。然而,实际演奏中存在 30 - 50 毫秒的偏差,这一偏差既避免了不同乐器泛音的感知融合,让听众能区分同一节拍上不同乐器的音符,又不至于让人听出乐器的先后顺序。
2. 频谱规律性
- 概念剖析 :规律性原则表明,按规则模式排列的元素比不规则排列的元素更易整合为一个感知对象。频谱规律性指声音的频谱成分在线性频率尺度上等距分布。需要注意的是,谐波性与规律性不同,例如频率为 200、300、500、700、1100、1300、1700 和 1900 Hz 的声音是谐波,但在线性尺度上不是规则排列;而频率为 220、420、820、1020 和 1220 Hz 的声音是规则的,但不是谐波,因为其共同基频 20 Hz 低于 50 - 5000 Hz 的音高范围。当然,声音也可以既是规则的又是谐波的,如由多个连续谐波组成的声音。
- 实验演示
- 图 4.13 演示 :该演示中,一个音调的分音频率或多或少偏离其精确的谐波位置。最初,十个正弦波的频率是 440 Hz 的精确倍数,之后四个音调的频率按正态分布依次偏离,标准差分别为 1%、3%、10% 和 30%,随后偏差又逐渐减小至 0%。从波形图来看,第一个和最后一个音调的包络是平坦的,表明它们是周期性的;而其他音调由于分音偏离谐波性,信号不再周期性,包络不规则。听众不仅会觉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65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