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激励模式与听觉信息处理解析
一、频率传输特性与阈值曲线
声音在到达耳朵后,会经历外耳和中耳的线性被动滤波操作。外耳和中耳的传输特性对不同频率声音的处理有所不同。例如,在 10 - 12 kHz 有特定表现,2 - 3 kHz 之间的低谷可由外耳传递函数的峰值或多或少地补偿。同时,低频声音的传输能力下降,50Hz 时的传输比 500Hz 约低 15 dB。
然而,查看阈值曲线会发现,50Hz 的阈值比 500Hz 约高 40 dB。这表明除了中耳传输特性的影响外,还有其他因素导致低频声音敏感度的降低,这个因素将在后续介绍。
二、内部噪声的引入
2.1 内部噪声的产生
声音到达耳朵后,经过外耳和中耳的滤波,确定了到达卵圆窗的各频率分量强度。在计算实际激励模式之前,需要考虑到 500Hz 以下耳蜗放大器效率降低的情况。在模型中,不是通过从这些分量中减去一定分贝来修正,而是引入内部噪声。
内部噪声可被视为在没有其他声音刺激时的自发活动。其来源包括内毛细胞向突触间隙自发释放神经递质,导致听觉神经纤维的自发活动;还有橄榄耳蜗束的传出系统可能引发外毛细胞的自发兴奋或抑制。
2.2 内部噪声对阈值的影响
内部噪声在解释阈值水平的检测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不仅适用于低频,也适用于所有频率。对所有频率分量都施加了一个最小水平的内部激励。在 500Hz 时,该水平恒定为 3.6 dB;低于 500Hz 时,频率越低,内部噪声引起的激励越高,到 52Hz 时,内部噪声引起的激励达到 26.2 dB。
中耳的传输特性解释了 500 - 50Hz 之间阈值约 15 dB 的增加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781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