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适不适合当领导,就看他遇事的第一反应!

领导力的本质:遇事第一反应决定一切

见字如面,我是军哥!

最近,我给一家上市公司的管理团队做了一场技术管理培训。在互动环节,一位学员向我提问:“军哥,您在职场阅人无数,能不能分享一下,究竟什么样的人适合当领导?”

这个问题很大,我没有立即搬出那些复杂的领导力模型,而是给了他一个直接的观察视角:“一个人适不适合当领导,最直观地判断,就是看他遇事的第一反应。”下面,我将结合几个常见的“遇事”场景,聊聊这个话题。


01

先“问责”还是先“解决问题”

想象一个场景,一个重要的项目上线发布后,突然爆出严重的技术故障,用户投诉大量涌入,产品口碑大受影响。这时,我们很可能看到两种截然不同的第一反应。

不合格的管理者,第一反应往往是勃然大怒,要么召集所有相关人员开会,要么线上拉群质问:“这是谁搞出来的问题?是哪个部门的责任?……” 他的全部精力瞬间聚焦于“寻找罪魁祸首”上。这种反应背后,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权力思维”,这样的管理者关心的是维护自己的权威和撇清自己的关系,而不是如何收拾眼前的烂摊子。

而一个优秀的领导者,他的第一反应则会是,如何以最快速度解决问题?他会安排技术负责人,组织紧急修复;让市场和公关,准备应急预案,安抚用户情绪;通知产品经理,同步收集用户反馈……至于复盘和追责,他会放在问题解决以后再从长计议。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说:“管理是把事情做对,领导是做对的事情。” 在危机面前,“做对的事情”就是立刻解决问题,最大程度挽回损失。

IBM曾流传过一个故事。一位高管因决策失误,给公司造成了高达1000万美元的巨额亏损。他怀着必被开除的忐忑,写好辞职信,走进CEO托马斯·沃森的办公室。没想到沃森看完信,平静地对他说:“你为什么要走?我刚刚花了1000万美元来培养你,你现在应该更有价值了。”

看到没?沃森的第一反应,不是愤怒和问责,而是看到了这次惨痛失败背后的“价值”:一个经受了炮火洗礼、吸取了昂贵教训的人才。着眼于未来,而非沉溺于过去,这恰恰是“解决问题”导向的极致体现。所以,当意外发生时,真正有领导力的人,不会站在一旁指手画脚地追究责任,而是会第一个冲出来带领大家解决问题。这,才是领导者的核心特质。


02

先“找借口”还是先“找方法”

美国英雄机长萨利的故事,是这个问题的最佳答案。2009年1月15日,他驾驶的航班起飞后不久,遭遇鸟击,双引擎同时熄火。一架几百吨重的飞机,瞬间变成了巨大的铁疙瘩,从空中坠落。在如此绝望的境地,萨利机长的第一反应,不是向塔台抱怨“为什么会有鸟”,也不是不知所措、闭目祈祷。

他的第一反应是:“我能做什么?”在短短208秒内,他冷静地评估了所有可能性,最终做出了一个史无前例的决定——迫降在哈德逊河上。他的脑海里,没有“不可能”和“没办法”的抱怨,只有“如何拯救155条生命”这一个目标。他没有找任何借口,而是用尽毕生所学和全部心力,创造了航空史上的奇迹。这就是卓越领导者的担当:在问题面前,放弃所有抱怨,扛起责任,带领团队一往无前地寻找方法。

回到职场,当一个目标没达成时,平庸的管理者,第一反应是习惯性向外归因,为自己的失败辩护:“市场环境太差了”、“这个团队执行力不行”、“给的资源太少了”……这些借口或许部分是事实,但当它们成为一个人脱口而出的第一反应时,暴露的是他缺乏担当和主动性的思维惯性。心理学上称之为“外控型人格”,这类人更习惯将成败归因于外部环境、运气或他人。

而卓越的领导者,第一反应则是向内归因,主动寻求破局之道——“结果我们知道了。现在来分析,是我们的预判出了偏差,还是策略需要调整?我们还有哪些资源可以调动?下一步,怎么才能扭转局面?……”他们是坚定的“内控型人格”,相信自己才是命运的舵手,永远聚焦于“我能做什么”。

一个团队的文化,很大程度上是其领导者行为的投射。如果领导者带头找借口,整个团队就会弥漫着一股“受害者”的消极风气。反之,如果领导者永远在问“我们要怎样才能做得更好”,那么团队就会被激发出强大的创造力和坚韧的战斗力。


03

“给我上”还是“跟我上”

战场上,一句口号,就能决定一支部队的士气和生死。在企业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同样如此。

当面对一项艰巨而充满不确定性的挑战时,有的管理者只会站在团队身后督促:“这个项目很重要,你们一定要好好干!”。此时此刻,他把自己定位为监工,成功了,他居功至伟;失败了,是团队执行不力。而真正的领导者,则会站在队伍前面,和大家一起浴血奋战:“这个任务很重要,咱们一定要齐心协力,把它拿下!”很显然,前者是“给我上”,后者是“跟我上”。前者是命令,是权力驱动;后者是感召,是榜样引领。一字之差,天壤之别。

华为的崛起,就是一部由任正非带领的“跟我上”的奋斗史。创业早期,资源匮乏,条件艰苦。为了攻克难关、抢占市场,任正非和他的核心团队带头睡在办公室,人手一张床垫,累了就地休息,醒了继续战斗,形成了华为著名的“床垫文化”。任正非作为创始人,没有特权,和员工吃一样的食堂,一样在深夜的会议室里激烈讨论。这种“同甘共苦”的氛围,不是靠制度,而是任正非用自己的行动“带”出来的。

即便后来华为已是世界级企业,年逾古稀的任正非,依然被拍到深夜独自一人在机场排队等出租车。这张照片之所以触动很多人,正是因为它生动诠释了“跟我上”的精神内核——领导者不是高高在上的特权阶层,而是团队中的首席奋斗者。

当领导者自己都在一线淋雨、啃硬骨头时,他无需多言,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自然会提升到极致。因为大家都看到,他们的带头人和他们一起,都是在困难中前行的人。领导力,本质上是一种影响力,而影响力最大的来源,就是以身作则。你要求下属做到的,自己必须先做到;你希望团队呈现什么样的状态,自己就要先活成那个样子。


04

是“争功诿过”还是“推功揽过”

功劳和过错,是职场里考验人性的两块试金石。一个人面对它们的第一反应,最能暴露其格局的大小。“争功诿过”是人性弱点,但对于领导者,却是致命缺陷。

团队取得成绩,他第一反应是冲到聚光灯下,强调自己的英明决策;团队出了问题,他第一反应是立刻划清界限,把责任推给下属,声称“我早就提醒过他了”。这样的领导者,即便能力再强,也无法赢得人心。他手下的团队,成员间会互相猜忌、没人敢创新、没人敢担责。因为大家都知道,做得好,功劳是领导的;做得不好,黑锅是自己的。而真正有格局的领导者,恰恰相反,他们懂得“推功揽过”。

“推功”,是把胜利的果实和光环,主动让渡给团队,让每个人都感受到被认可的价值。沃尔玛的创始人山姆·沃尔顿,就是一位“推功”的高手。他经常亲自到访各地门店,不是去检查工作,而是去发现和赞美那些优秀的员工。他会把一线员工的创新做法,总结成“山姆法则”,在全公司推广,并给予丰厚奖励,极大地激发了全体员工的积极性。

“揽过”,则是在团队犯错或失败时,主动站出来承担责任。他会向自己的上级和客户说:“这是我的责任,是我在管理上没到位。”他用自己的肩膀,为团队扛住外界的压力,为他们创造一个相对安全的内部环境,去复盘、反思和改进。这种担当,非但不会削弱他的权威,反而会赢得团队成员发自内心的尊敬和拥护。


05

“不可能”还是“试试看”

科技领域有许多伟大的产品,都是自下而上“长”出来的,比如微信、Gmail等等,最初只是一个念头,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做出了原型,结果获得了爆发式地增长。

当面对一个前所未有的想法、一个看似无法实现的目标时,能力不足的领导者,第一反应往往是“不可能”。“我们没有这个技术”、“风险太大了,别折腾了”……他们习惯于待在自己的“舒适区”,用过去的经验框定未来的可能性,让“固定型思维”把自己捆得牢牢的。

而优秀的领导者,面对同样的挑战,第一反应却是“我们可以试试看”。他们对未知充满好奇,会饶有兴致地了解“要实现这个目标,我们需要什么条件?我们如何分步去尝试?最坏的结果是什么,我们能否承受?”而这些都是“成长型思维”的体现,他们相信,能力可以通过学习提升,困难可以通过努力和创新被克服。

一个总是说“试试看”的领导,他向团队传递的是一种积极的信号:我鼓励创新,我允许犯错,我愿意和你们一起承担探索未知的风险。 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团队成员的潜能才会被无限激发,各种奇思妙想才会不断涌现,组织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领先。

领导者遇事的“第一反应”,往往是未经深度思考和包装的本能选择,它像一面镜子,清晰地映照出这个人的思维模式、责任担当、格局气度与核心价值观。真正的领导者,总能在最棘手的问题中看到解决的路径,在最灰暗的时刻点燃团队的希望,在最混乱的局面中扛起责任,在最安逸的环境中寻求突破。而这些特质,也决定了他们会比其他人飞的更高,走的更远。

回见~若觉得不错,请点赞或分享,分享给你身边需要的朋友们~

关于我:一个 IT 从业 20 年的互联网老兵,1 号店架构师/前饿了么/贝壳找房技术总监,我叫程军,百度可查,目前一人企业,自由职业者,全网粉丝 20 万 +。

一个灵魂非常有趣的人~

需要付费修改简历或者 1 对 1 陪跑请联系我。


更多精彩,关注我公号,一起学习、成长

图片

【四旋翼无机】具备螺旋桨倾斜机构的全驱动四旋翼无机:建模与控制研究(Matlab代码、Simulink仿真实现)内容概要:本文围绕具备螺旋桨倾斜机构的全驱动四旋翼无机展开研究,重点探讨其系统建模与控制策略,结合Matlab代码与Simulink仿真实现。文章详细分析了无机的动力学模型,特别是引入螺旋桨倾斜机构后带来的全驱动特性,使其在姿态与位置控制上具备更强的机动性与自由度。研究涵盖了非线性系统建模、控制器设计(如PID、MPC、非线性控制等)、仿真验证及动态响应分析,旨在提升无机在复杂环境下的稳定性和控制精度。同时,文中提供的Matlab/Simulink资源便于读者复现实验并进一步优化控制算法。; 适合群:具备一定控制理论基础和Matlab/Simulink仿真经验的研究生、科研员及无机控制系统开发工程师,尤其适合从事飞行器建模与先进控制算法研究的专业员。; 使用场景及目标:①用于全驱动四旋翼无机的动力学建模与仿真平台搭建;②研究先进控制算法(如模型预测控制、非线性控制)在无机系统中的应用;③支持科研论文复现、课程设计或毕业课题开发,推动无机高机动控制技术的研究进展。; 阅读建议:建议读者结合文档提供的Matlab代码与Simulink模型,逐步实现建模与控制算法,重点关注坐标系定义、力矩分配逻辑及控制闭环的设计细节,同时可通过修改参数和添加扰动来验证系统的鲁棒性与应性。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