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故事的艺术:简洁与结构之道
1. 信息过载:数据故事的陷阱
在数据驱动的时代,我们常常拥有大量信息,渴望与他人分享深刻见解。然而,过度分享信息可能导致信息过载,使听众困惑、沮丧甚至麻木。
1.1 人类记忆与信息处理
人类的记忆系统类似于计算机,有大容量的存储(长期记忆),但处理新信息的工作记忆容量有限。感官输入的信息首先进入无意识的感觉记忆,停留不到一秒,若未被注意就会被丢弃;被注意的信息进入工作记忆,处理时间通常不到一分钟,若未能建立有意义的联系,就会被遗忘。
1956 年,普林斯顿心理学家乔治·米勒指出,人们的工作记忆一次只能容纳 7 ± 2 条信息,最新研究则认为可能只有 4 条。为了处理信息,我们常将其分组,例如将手机号码拆分成几个部分。在构建数据故事时,要注意以易于管理的方式对信息进行“分块”。
1.2 认知负荷理论
教育心理学家约翰·斯韦勒提出了认知负荷理论(CLT),该理论指出工作记忆中的三种心理活动会影响学习效率:
- 内在负荷 :指主题本身的难度或复杂性,取决于所分享的主题内容,讲述者通常难以改变。例如,教折纸飞机比教开喷气式客机容易。
- 外在负荷 :与非相关教学元素相关的努力,这些元素对学习任务并非必需。工作记忆处理新信息的容量有限,处理非必要元素(如不直观的布局、装饰图片、分散注意力的动画等)会占用时间,减少对核心信息的理解。例如,折纸飞机的分步书面说明比简单的图示会带来更多外在认知负荷。
- 关联负荷 :指将信息处理和组织成图式以存储在长期记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170万+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