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空间,探寻意象
1. 空间与意象:回顾往昔
在建筑领域,艺术与技术的界定一直是个难题。从过去到现在,这两个概念的定义不断变化,我们始终难以明确它们在建筑学科中的具体作用。比如,有人批判“建筑因需兼顾实用目的而是非自由、不完美的艺术”这一理论,认为艺术家总有办法避免矛盾的产生,即通过审美直觉和具象化来实现具有实用目标的作品。建筑师在构思建筑时,其思维受经验、科学研究、实践以及技术艺术等多种因素的引导,最初可能是模糊的直觉,而后才进入清晰意象的创作阶段。
在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中,我们不断思考建筑是在空间中构建,还是构建空间这一问题。前者侧重于技术,后者更倾向于艺术。然而,艺术概念的多变、建筑与建筑艺术的区分不明、建设性意志与艺术意志的模糊重合,以及意象在创作过程中的复杂运用,都增加了问题的难度。
视觉语言是想象力在物理数学规则下的心理投射。“空间”一词在建筑和艺术史中历史悠久。它源于古希腊的“spadion - stadion”,与德语的“Span”和英语的“span”意思相近,都有距离和从一点到另一点移动的概念。拉丁语的“spatium”则进一步拓展了其含义,包含了二维和三维空间,且不排除时间维度上的运动概念。不过,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拉丁语论著中,很难找到与现代意义相似的“空间”表述。此外,“空间”的另一个起源与建筑及其美学观察有关,来自古高地德语的“rum”“rumi”,后来演变为德语的“Raum”。
1894 年,奥古斯特·施马尔索(August Schmarsow)指出空间是建筑的构成元素。在此之前,沃尔夫林(Woelfflin)引入了对艺术作品心理意象的分析,为建筑视觉分析奠定了基础。施马尔索基于空间的三维性与人类的本体联系进行分析,他的演讲中大量引用了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59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