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数据库系统全面解析
1. 引言
关系数据模型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由E. F. Codd在1985年通过一系列规则确立,它基于坚实的数学基础——关系代数。该模型解决了数据库管理中的诸多问题,Codd致力于提供一种独立于实现的数据模型,同时为用户提供高级、非过程化的数据定义和操作语言,并且已证明其在商业问题中应用的成功性。
Codd为关系数据库模型设定了三个主要目标:
- 数据独立性目标 :在数据库管理的逻辑和物理层面之间建立清晰界限,适用于数据库设计、数据检索和数据操作。
- 可通信性目标 :使数据模型结构简单,便于用户和程序员对数据达成共识,实现关于数据库的有效沟通。
- 集合处理目标 :引入高级语言概念,允许用户以集合导向的方式对大量信息进行操作。
基于这三个目标,关系数据模型至少包含以下三个组件:
1. 数据结构类型集合 :是数据库的基本构建块,用于定义数据的静态需求和格式。常见的数据结构包括CHAR(定长字符字段)、SMALLINT(小整数,2字节)、INTEGER(大整数,4字节)、DECIMAL、MONEY、FLOAT(浮点数)、DATE(日历日期)和DATETIME(精确到秒的瞬间)。
2. 操作符或推理规则集合 :用于从任何数据结构中以所需的集合组合检索和/或更新数据。推理是将事实和规则结合以推导新事实的过程,规则由前提和结论组成,可构建推理树来直观展示规则结构。操作符是推理的简化形式,没有条件和分支。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2086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