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共同体:物理学学习中的体验与感悟
在当今的学术和社会探讨中,新物质主义强调事物的聚合而非分割,它提醒我们在使用语言和建立联系时需秉持伦理考量。而在学习与认知的过程中,尤其是在追求成为工程师或自然科学家的道路上,情感与物质的相互作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习动机与情感集体的形成
正式教育旨在统一一群人的思维和认知。以尼泊尔的学校教育为例,它不仅是学习读写的场所,更是塑造集体国家和现代身份的地方。在学校里,人们学习新的词汇、交流方式和实践方法。1992 年,Jean Lave 和 Etienne Wenger 提出,在实践社区中,通过“边缘参与学习”,共享身份得以形成。这让我开始思考教育作为实践社区的意义,比如一个人如何成为工程师或物理学家,身份形成如何影响思维和语言,以及那些被排除在这个群体之外的人又会怎样。
为了深入研究这些问题,我决定加入物理学教育项目。1996 年,我开始在哥本哈根的不同物理场所上课,最大的上课地点是位于市中心的 H.C. Ørsted 研究所。当时,所有的学习资料都是纸质的,我们也学习如何使用电脑,比如在数学课程中学习制作网格,但电脑是多人共享的。我们阅读像《牛顿力学原理》和《线性代数:通往数学的门户》这样的书籍,虽然我理解起来很困难,尤其是数学课程,但我还是学到了一些物理和数学知识,并且发现一些同学也和我一样在学习中遇到困难,这让我感到一丝安慰。
在物理学教育中,性别差异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在丹麦,虽然物理学教育表面上对所有人开放,但女性参与者却很少。而且随着职位的稳定,男女物理学家之间的差距逐渐拉大。在我的研究中,我采访了不同国籍和性别的物理学家,发现他们回顾自己成为物理学家的过程时,都认为早期的学习经历非常重要。除了课堂上的学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5527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