验证等价属性时的通信模型
在安全协议验证领域,基于Dolev和Yao的开创性思想,符号模型有多种形式。这些模型通常假设攻击者对网络拥有完全控制权,能够拦截任何消息。不过,不同模型对这一假设的具体体现有所不同,这也导致了在验证等价属性时,通信模型存在差异。
1. 背景与动机
自动化、符号化的安全协议分析有多种变体,但都基于一些基本思想:
- 消息用抽象术语表示。
- 对手计算能力无限,但只能根据预定义规则操作消息(完美密码学假设)。
- 对手完全控制网络。
在不同模型中,对手控制网络这一假设的体现略有不同。一些模型中,每个协议输出都直接发送给对手,输入也由对手提供,如原始的Dolev Yao模型及AVISPA、Scyther等工具所基于的模型。另一些基于进程代数的模型,如CSP、Spi和应用pi演算等,允许任意两个代理进行通信,通信调度由对手控制。
当考虑可达性属性时,这两种通信模型是等价的,因为内部通信可通过对手作为中继进行。但在考虑不可区分性属性时,它们会产生分歧。禁止内部通信可能会削弱对手的区分能力。
2. 研究贡献
- 形式化三种语义 :
- 经典语义 :如原始应用pi演算,允许诚实参与者之间的内部通信以及与对手的通信。
- 私有语义 :仅允许在私有通道上进行内部通信,公共通道上的所有通信都通过对手进行。
- 窃听语义 :允许内部通信,但会将传输的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6806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