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定义博客皮肤VIP专享

*博客头图:

格式为PNG、JPG,宽度*高度大于1920*100像素,不超过2MB,主视觉建议放在右侧,请参照线上博客头图

请上传大于1920*100像素的图片!

博客底图:

图片格式为PNG、JPG,不超过1MB,可上下左右平铺至整个背景

栏目图:

图片格式为PNG、JPG,图片宽度*高度为300*38像素,不超过0.5MB

主标题颜色:

RGB颜色,例如:#AFAFAF

Hover:

RGB颜色,例如:#AFAFAF

副标题颜色:

RGB颜色,例如:#AFAFAF

自定义博客皮肤

-+
  • 博客(120)
  • 收藏
  • 关注

原创 解锁蛋白质结构的奥秘:LiP-MS 技术引领结构蛋白质组学与药物发现新革命

在串联质谱的二级碎裂中,这些标签会产生特定质量的报告离子,通过比较报告离子的强度即可得到各样本中对应肽段的相对丰度。在LiP-MS应用中,TMT标记能够鉴定和定量更多的肽段和蛋白质,获得更高的序列覆盖度,从而减少因覆盖不足而遗漏结构变化的情况。其在生物医学领域意义重大,为新药研发提供无偏见靶点筛选工具,助力揭示复杂疾病分子机制并推动精准医疗,未来随着质谱仪和算法的进步,其检测能力将进一步提升,更自动化、高通量,减少对化学标记的依赖,成为跨学科融合催生颠覆性工具的生动范例,为探索生命奥秘和战胜疾病带来希望。

2025-07-24 15:36:45 335

原创 蛋白质组学的“火眼金睛”:看穿氟化钠如何激活近视相关通路

检测四组小鼠的屈光状态和轴长。在发现NaF促进近视后,进一步探究其背后的分子机制,明确是否与铁死亡通路相关,研究收集生理盐水处理组和NaF处理组小鼠的视网膜组织进行蛋白质组学分析,通过严格的筛选标准筛选差异表达蛋白,并进行GO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为探究NaF对近视的影响,明确其是否会推动近视发展,研究将4周龄小鼠分为对照组、生理盐水处理组和NaF处理组,实验前排除屈光和轴长有显著差异的小鼠,结果显示4周后,与对照组相比,NaF处理组小鼠的屈光状态向近视方向偏移,眼轴长度增加,表明NaF会促进近视进展。

2025-07-24 09:13:40 411

原创 《基于蛋白质组学的精准医学》:研究进展与未来展望

然而,随着研究深入,仅靠基因组信息的局限性逐渐显现:许多疾病的遗传贡献低于预期,部分癌症的遗传易感性不高,仅通过基因检测开展的靶向治疗能覆盖的患者比例有限。这一愿景的实现,将依赖于单细胞、空间蛋白质组学等技术的持续创新,以及人工智能在海量数据解析中的深度应用。该文章明确了蛋白质组学在精准医学中的核心价值,梳理了其技术与应用进展,并构建了发展框架——针对基因组驱动精准医学的局限,论证了蛋白质组学作为 “基因功能直接执行者” 的优势,整合了核心技术成果,为未来研究和临床实践指明了方向。

2025-07-22 15:34:00 532

原创 蛋白质组学技术揭示脑脊液-血浆蛋白平衡在认知障碍中的变化机制

识别出主要在脑外产生、其脑脊液和血浆水平相关的蛋白质及相关结构域,发现健康对照中848种蛋白质的脑脊液与血浆比率随衰老增加、64种降低,确定DCUN1D1、MFGE8和VEGFA等外周来源或血管相关蛋白质的该比率升高与认知功能保留相关,还通过全基因组关联研究找到与241种蛋白质该比率相关的遗传位点,为人类脑屏障系统及其在年龄和疾病中的破坏提供分子见解,对脑穿透性治疗药物开发有意义。为探究认知障碍中CSF-血浆蛋白质平衡变化,研究在GNPC队列中分析蛋白质比值与认知评分的关联,并在独立队列验证。

2025-07-18 15:26:04 814

原创 P4PP:基于鸟枪法蛋白质组学的病毒识别技术分析

P4PP技术是病毒学和蛋白质组学交叉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其核心价值在于提供了一种非靶向、广谱的病毒识别方案。通过创新的鸟枪法蛋白质组学应用,P4PP摆脱了传统检测方法对特定引物或抗体的依赖,能够一次性筛查近1900种病毒,从而有效应对未知、新发或变异病毒带来的挑战。其创新意义不仅在于构建了大规模、可更新的病毒蛋白数据库,更在于将复杂的质谱数据分析流程封装为用户友好的网络平台,极大地降低了技术门槛,使先进的蛋白质组学技术得以在更广泛的实验室中应用。

2025-07-16 11:07:49 781

原创 蛋白质组学技术揭示超急性HIV-1感染的宿主反应机制

的早期阶段(即超急性感染期,hAHI)对疾病进展至关重要。为寻找在感染后最初几周内即可预测CD4+ T细胞快速下降的蛋白,以便及早干预延缓病程,研究以感染后12个月内CD4<500/μl为事件,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校正年龄与队列,分析V1–V0、V2–V0、V2–V1三个时段蛋白水平与进展风险关系。结果发现6条典型轨迹,分别是“快速下降-快速回升”、“逐渐下降”、“快速上升-快速下降”、“持续上升”、“快速下降-轻微回升”及“轻微下降-快速回升”,其中“逐渐下降”占32%,富集于免疫激活;

2025-07-15 16:13:00 588

原创 多组学技术在肥胖精准治疗中的应用与展望

肥胖是一种复杂的慢性疾病,传统治疗方法难以满足个体化需求。多组学技术(包括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和微生物组学)的兴起为肥胖的精准医学转型提供了强大动力。通过整合多组学数据,可全面认识肥胖的分子机制和个体差异,实现精细表型分类和个性化治疗策略,从而提高减肥干预的效果。例如,蛋白质组学可揭示肥胖的功能通路,提供生物标志物和药物靶点,未来有望通过血液蛋白质检测为患者量身定制减肥方案。

2025-07-11 17:17:56 626

原创 血浆蛋白质组学揭示S100A8/A9在暴发性心肌炎中的诊断与治疗靶点

本研究通过血浆蛋白质组学分析和动物实验,揭示了S100A8/A9在暴发性心肌炎(FM)中的重要作用。研究发现,FM患者血浆中S100A8/A9水平显著升高,与心脏功能障碍和炎症反应密切相关。在CVB3诱导的小鼠模型中,S100A8/A9表达增加,而ABR-238901通过阻断其与TLR4和RAGE的相互作用,显著减轻了心肌炎小鼠的炎症反应和心脏功能障碍。这些结果表明,S100A8/A9不仅是FM的重要诊断标志物,还具有作为治疗靶点的潜力。

2025-07-10 16:12:55 879

原创 蛋白质组学:超越基因组学的新视角与信息维度

基因组学侧重于研究生物体的基因组成、结构和功能,而蛋白质组学则关注蛋白质的表达、修饰、相互作用和功能。然而,蛋白质组学相较于基因组学,能够提供更为直接和全面的蛋白质功能信息,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本文将对比蛋白质组学与基因组学的技术原理、步骤,并重点探讨蛋白质组学相较于基因组学的优势以及能够获得哪些额外的信息,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和从业者提供参考和启示。5、数据分析:对质谱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包括蛋白质鉴定、蛋白质定量、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构建等。3、蛋白质分离:使用色谱技术对蛋白质进行分离。

2025-07-07 15:45:09 461

原创 蛋白质组学:开启蛋白质研究的全新视界

比如,针对某些肿瘤细胞中异常高表达的生长因子受体,研发出相应的靶向药物,这些药物可以直接作用于这些受体,阻断肿瘤细胞的生长信号通路,从而达到精准治疗的效果。此外,蛋白质组学与其他学科领域的交叉融合也将不断深化,如与基因组学、转录组学、代谢组学等多组学技术的联合应用,将从多个层面全面解析生物系统的复杂性和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为生物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在精准医疗领域,蛋白质组学的应用将更加广泛和深入,有望实现疾病的精准预防、精准诊断和精准治疗,提高疾病的治愈率和生存率,改善人类健康水平。

2025-07-04 15:00:48 664

原创 蛋白质组学的原理与技术

这样可将数千种蛋白质在二维凝胶上分离成独立的斑点,实现高分辨率的分离。为提高分离能力,还可采用多维色谱策略,例如将强阳离子交换色谱与反相色谱串联,在第一维按电荷分离肽段,第二维按疏水性质分离,从而显著增加可鉴定的蛋白数量。早在1975年,研究者就利用二维凝胶电泳(2D-PAGE)技术成功分离并绘制了小鼠、豚鼠和大肠杆菌的蛋白质图谱,这是蛋白质组学领域最早的研究报道。通过上述技术,蛋白质组学不仅能列出“有什么蛋白质”,还能回答“这些蛋白质如何相互作用、如何被调控”等问题,为理解生命活动提供更全面的视角。

2025-07-03 15:59:45 630

原创 TurboID与定量蛋白质组学联用:揭示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的新方法

其工作原理是:将TurboID酶与目标蛋白融合表达,在细胞内加入生物素(biotin)后,TurboID利用ATP将生物素转化为高反应性的生物素-5’-AMP中间体,并在酶的作用半径内将生物素共价连接到邻近的蛋白上。通常的做法是在实验中设置对照(例如仅表达TurboID标签而不连接目标蛋白的细胞),通过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中各蛋白质的定量信号强度,筛选出在实验组中显著富集的蛋白作为候选互作蛋白。定量蛋白质组学旨在对不同样品中的蛋白质进行相对或绝对的定量比较,以研究蛋白质表达水平的变化和相互作用的强度差异。

2025-06-27 15:50:37 715

原创 LiP-MS技术在代谢物-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中的应用:以牛磺酸对胰腺β细胞衰老影响研究为例

本研究不仅揭示了牛磺酸在胰腺β细胞衰老中的保护作用,还展示了LiP-MS技术在解析代谢物-蛋白质相互作用中的强大能力。这一发现为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的研究和治疗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潜在靶点,表明通过调节代谢物-蛋白质相互作用,可能开发出新的治疗策略以延缓或改善与衰老相关的疾病。3.功能验证: 通过一系列后续实验,药物亲和响应靶标稳定性(DARTS)分析、免疫共沉淀(Co-IP)实验等,研究验证了牛磺酸通过与CDKN2AIP结合,抑制其与p53的相互作用,降低p53的稳定性和表达水平,从而减轻β细胞衰老。

2025-06-26 16:28:36 753

原创 邻近标记技术:为病毒受体研究注入新活力

通过对质谱数据的分析,研究发现了一批在病毒感染组中显著富集的宿主蛋白,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AXL蛋白,在对照组中几乎未被标记,而在病毒存在时被强烈生物素化。当在细胞培养基中加入外源生物素时,TurboID酶被激活,以ATP为辅因子将生物素转化为高反应性的生物素-5’-AMP中间体,并将其“抛射”到周围纳米范围内的蛋白质上,使邻近的蛋白共价结合生物素标记。随着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应用的不断拓展,邻近标记技术有望帮助我们发现更多病毒的受体,阐明病毒感染机制的细节,并为抗病毒药物和疫苗开发提供新的靶点和思路。

2025-06-25 13:44:12 631

原创 热蛋白质组学分析技术在现代生命科学中的应用领域探析

在生物医学研究领域,TPP助力科学家深入揭示疾病的分子机制,从蛋白质异构体的细微差异到金属离子调控的复杂网络,再到代谢物对关键酶活性的调控,不断刷新我们对疾病发生发展的认知,并为新型生物标志物的发现提供了丰富的源泉。借助高分辨率的定量质谱技术,TPP能够同时监测细胞裂解液、完整细胞乃至组织样本中成千上万种蛋白质的热稳定性变化,这种全景式的扫描使得研究者能够无偏倚地发现药物的直接靶点、脱靶靶点,以及由这些直接相互作用引发的下游蛋白质稳定性改变,从而揭示复杂的生物学效应网络。TPP的根本出发点是。

2025-06-18 16:43:44 653

原创 蛋白质组学新突破:LiP-MS技术解析及应用案例

蛋白质的构象异常、翻译后修饰的改变以及异常的蛋白质相互作用是癌症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分子特征,这些结构层面的变化可能比单纯的蛋白质丰度变化出现得更早或更具特异性。变构效应,即分子在一个位点的结合影响到蛋白质遥远位点的结构和功能,是蛋白质功能精密调控的重要机制。尽管目前LiP-MS技术在数据分析、检测灵敏度等方面仍面临挑战,但随着方法学的不断优化、与人工智能及多组学等前沿技术的深度融合、以及分析仪器性能的持续提升,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LiP-MS技术必将在未来的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2025-06-17 14:58:27 1329

原创 LiP-MS技术的优势与局限性

在新药的研发中,在细胞内找到它的靶点以及作用机制非常重要,传统的生物物理方法,如X射线晶体学或核磁共振,虽然能提供高分辨率的结构信息,但通常局限于纯化的、单一的蛋白质体系,难以应对复杂生物样品的全蛋白质组研究。而一些化学蛋白质组学方法,如基于活性的蛋白质分析(ABPP),则需要对研究的小分子进行化学修饰,这可能改变其原有活性或引入干扰,所以需要一种能够在接近生理条件下,无需化学修饰,即可在整个蛋白质组范围内高通量监测蛋白质结构变化的技术。正是在这样的需求驱动下,反之,如果某个区域变得更暴露,酶切则会增加。

2025-06-16 14:26:17 721

原创 主流邻近标记技术解析与应用

完成标记后,细胞被裂解,带有标记物的分子可以通过高亲和力的捕获手段进行富集。这些自由基一旦产生,会迅速与其产生位点附近蛋白质表面富含电子的氨基酸残基发生共价连接反应,从而实现对邻近蛋白质的生物素化标记,由于自由基寿命极短,其扩散距离非常有限,理论上可将标记范围限制在几纳米内,从而提供极高的空间分辨率。(1)潜在背景较高,由于酶活性极高,如果POI-TurboID表达量过高,或标记时间控制不当,可能会导致生物素酰-5'-AMP过度扩散,标记到更多非特异性的“旁观者”蛋白,从而增加背景噪音。

2025-06-12 14:51:21 917

原创 邻近标记技术在药物靶点筛选中的应用与前景

这些活性标记分子会从酶的活性中心扩散出来,在其扩散的有效半径内,与邻近的其他生物大分子表面的特定氨基酸残基发生共价连接,从而将这些分子打上标记,随后可以通过亲和纯化富集这些被标记的分子,再结合高通量质谱或核酸测序技术,即可鉴定出在特定时空条件下与诱饵蛋白邻近的分子群体,进而解析其互作网络或所处的微环境。的出现能够很好的解决以上的问题,该技术通过在活细胞或活体内原位标记目标蛋白周围的生物大分子,从而将空间上的邻近关系转化为可检测的共价标记,为研究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视角来洞悉复杂的细胞微环境和分子互作网络。

2025-06-11 14:06:45 876

原创 邻近标记技术的优势与局限性

从最初的BioID到高效的TurboID、高分辨率的APEX2,再到精巧的光控系统,邻近标记技术的工具箱不断丰富和完善,其应用领域也从蛋白质互作扩展到RNA、DNA互作,乃至整个亚细胞结构的蛋白质图谱绘制。解决方法:设置严格的对照组,例如表达单独的邻近标记酶、表达与非互作蛋白融合的酶、或在不添加标记底物的条件下进行实验。(3)内源性生物素化蛋白的干扰:在使用生物素作为标记物时,细胞内天然存在一些需要生物素作为辅基的酶,这些内源性生物素化蛋白会在后续的链霉亲和素富集步骤中被一同捕获,构成主要的背景干扰。

2025-06-10 14:23:40 910

原创 邻近标记技术革新蛋白质动态研究

PL技术以其在活细胞或生理条件下原位标记蛋白质及其邻近分子的特性,特别是能捕捉弱 /瞬时相互作用和实现时空分辨分析,推动了蛋白质动态研究的技术革新,拓展了我们对蛋白质功能的认知,使研究从静态的蛋白质组分转向动态的相互作用网络和亚细胞蛋白质组景观。尽管PL技术在时空分辨率、定量准确性等方面存在挑战,但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如开发更高效、精确、低毒的标记酶和光控系统,建立更可靠的定量策略,以及与单细胞组学、空间组学等前沿技术深度融合,它将在生命科学研究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025-06-09 14:42:15 520

原创 一文超详细解读伦理审查各大避坑要点(附各类表格模板)

本文将为你一一解答这些问题,带你深入了解伦理审查的要点,助你轻松避开常见陷阱。

2025-06-07 19:30:00 640

原创 最经典、主流的药物靶点筛选技术——TPP热蛋白组分析

对样本进行单温度热处理(哺乳动物样本建议48-56℃),通过离心分离各样本中的变性组分(蛋白沉淀),通过质谱对各样本中溶液上清的蛋白进行定量检测,分析药物作用后蛋白组的热稳定性变化,筛选药物作用靶点。对于药物活体处理实验,药物作用会引起靶蛋白及其下游蛋白的代谢功能变化,此时通过TPP实验筛选出的热稳定性变化蛋白可能包括药物直接作用靶点、发生翻译后修饰和互作变化的下游靶点等。对热处理之后的非变性组分(离心上清)进行质谱检测,筛选出组间蛋白定量差异,分析差异蛋白的热稳定性变化,最终确认药物作用靶点(图3)。

2025-06-06 09:50:10 993

原创 邻近标记技术:解锁蛋白质空间奥秘的钥匙

例如可以将邻近生物素标记酶与细胞表面的整合素偶联,评估了细胞外基质蛋白在细胞-细胞相互作用界面的局部富集情况,通过质谱分析和生物信息学处理,成功鉴定了细胞相互作用界面的蛋白质组,为研究细胞间的通讯和相互作用网络提供了详细的分子信息,有助于揭示细胞在组织中的协作机制和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细胞间相互作用变化。通过对肿瘤组织切片中特定肿瘤细胞的邻近标记和富集,能够鉴定出肿瘤细胞特有的蛋白质表达谱和相互作用网络,以及肿瘤细胞与周围细胞之间的蛋白质交流,为肿瘤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提供潜在的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点。

2025-06-05 16:04:07 802

原创 BioID技术:揭示铁死亡机制中Caspase-2蛋白相互作用网络

在一篇以Caspase-2为研究对象的铁死亡机制研究中,BioID技术发挥了关键作用,为了探究Caspase-2在铁死亡中的作用机制,该研究采用了BioID技术鉴定与Caspase-2相互作用的蛋白质网络。BioID技术在研究Caspase-2与铁死亡机制中的应用,不仅成功鉴定了Caspase-2在突变型p53癌细胞中的相互作用蛋白网络,还为深入理解Caspase-2在铁死亡中的作用机制提供了关键信息。随着BioID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其在铁死亡及其他细胞死亡机制研究中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

2025-06-03 11:13:06 877

原创 BioID技术在宿主-病原体相互作用领域的应用

Jiang等利用TurboID研究了猪链球菌分泌的毒力蛋白SLY与宿主细胞表面蛋白的相互作用,发现SLY可与ARF6和PNN等宿主蛋白相互作用,并揭示了ARF6在SLY诱导的细胞毒性等过程中的作用。Ward等通过BioID技术研究了艰难梭菌毒素B(TcdB)与宿主细胞表面及细胞内因子的相互作用,利用重组蛋白与TurboID的融合蛋白,鉴定了多个候选相互作用蛋白,包括已知的受体如LRP1和FZD2等。在沙门氏菌效应蛋白的研究中,BioID技术成功鉴定了多个已知和新的宿主相互作用蛋白。

2025-05-30 16:25:15 629

原创 TurboID技术:高效探索植物蛋白研究的工具

此外,该技术操作简便,生物素化蛋白易于纯化,且在瞬时表达系统中表现高效,可应用于多种植物组织和物种,无需依赖转基因植物。例如,在研究植物亚细胞区域蛋白质组时,TurboID能够高效捕获特定区域的蛋白质,为理解细胞器功能和相互作用提供重要信息。随着技术的不断优化和创新,TurboID及其衍生技术有望在植物生物学研究中发挥更大作用,助力科学家深入探索植物细胞的奥秘,为农业生物技术的发展提供新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TurboID技术的出现,为植物研究蛋白带来了新的突破,成为研究蛋白质相互作用和定位的有力工具。

2025-05-28 09:54:46 339

原创 邻近标记技术(PL):探索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的前沿工具

PL技术的出现为这一领域带来了转机,先前的研究表明,APEX技术通过将APEX2酶靶向特定细胞区域,在H2O2和生物素标记的苯酚作用下,产生活性中间体,成功标记邻近的蛋白和RNA,帮助绘制出RNA在细胞内的分布图谱及其与蛋白的相互作用网络。另一方面,基于细胞表面糖链的标记方法,如将APEX2与糖链结合蛋白融合,或通过代谢引入含叠氮基的唾液酸标记细胞表面蛋白,为探究细胞间通信和细胞表面动态变化提供了有力工具,揭示细胞如何感知外界环境并做出响应。蛋白质在细胞内的运输过程对于细胞功能的正常发挥至关重要。

2025-05-26 15:01:31 633

原创 邻近标记技术(PL)在癌症研究中的应用

然而,传统的研究方法如免疫沉淀(IP-MS)和亲和纯化-质谱法(AP-MS)往往存在局限性,难以捕捉到弱或瞬时的蛋白质相互作用,尤其是涉及膜相关受体的相互作用。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改进,邻近标记技术有望在癌症研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特别是在揭示受体信号机制、改善靶向治疗以及克服药物抗性方面。我们期待该技术能够为癌症的精准治疗和个体化医疗提供更多的创新解决方案。该技术能够在活细胞的天然环境中捕捉蛋白质相互作用,包括弱或瞬时的相互作用,提供高分辨率的空间信息,并能够在体内和体外模型系统中应用。

2025-05-23 14:00:31 513

原创 过氧化物酶的邻近标记技术(APEX):最灵敏的蛋白互作方法

从早期的APEX到如今的多种衍生技术,每一次改进都为研究提供了更强大的功能和更广阔的视野,其原理和操作步骤的阐述,让我们清晰地了解到这一技术如何精准地捕捉蛋白质的邻近信息,为揭示蛋白质相互作用和细胞内复杂网络提供了独特手段。基于过氧化物酶的邻近标记技术的原理是将过氧化物酶与目标蛋白融合表达,在过氧化氢存在的情况下,过氧化物酶能够催化生物素-酚等底物形成自由基,这些自由基具有高反应活性,可与标记半径内的邻近蛋白质的特定氨基酸残基反应,形成共价加合物,从而实现对邻近蛋白质的标记。基于过氧化物酶的邻近标记原理。

2025-05-22 14:58:06 658

原创 TurboID技术:邻近标记技术的高效工具

同时,随着对TurboID技术的深入研究和应用,我们期待它能够在更多的细胞器和细胞外环境中发挥作用,为揭示细胞内的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和生命活动的奥秘提供更加强大的技术支持。在活细胞内,TurboID能利用ATP将生物素转化为高反应活性的生物素-5'-AMP中间体,该中间体可与目标蛋白邻近的蛋白质上的赖氨酸残基发生共价结合,实现对邻近蛋白的生物素化标记,进而在短时间内高效捕获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应运而生,这是一种经过定向进化的BioID变体,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生物素标记,并且在较低温度下也能有效工作。

2025-05-21 15:47:26 810

原创 BioID技术:探索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新方法

随后,利用链霉亲和素的高亲和力,可以将生物素标记的蛋白质纯化出来,并通过质谱分析鉴定这些蛋白质,从而揭示目标蛋白的潜在相互作用伙伴。由于标记过程是在活细胞中进行的,通过分析被标记蛋白质的分布,可以推断目标蛋白在细胞中的位置以及其在不同生理状态下的定位变化。同时,需要设置适当的对照组,包括野生型细胞、BirA单独表达的细胞以及具有特定细胞定位信号的BirA表达细胞等,以排除非特异性标记和背景噪声的干扰。经过一系列严格的洗涤步骤去除未结合的蛋白质后,使用适当的洗脱条件将标记的蛋白质从磁珠上洗脱下来。

2025-05-20 15:00:30 912

原创 TPP及CETSA助力天然产物的研发及研究

此外,TPP技术还衍生出了多种改进方法,如二维TPP(2D-TPP)、细胞表面TPP(CS-TPP)、简化版TPP(STPP)、基于热稳定性变化的二维凝胶电泳荧光差异分析(TS-FITGE)和沉淀支持的TPP(PSTPP)等,这些方法在提高TPP的灵敏度、特异性和成本效益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综上所述,CETSA及TPP作为一种新兴的靶点识别和药物研发工具,凭借其独特的优势和广泛的应用前景,正逐渐成为天然产物药物研发领域的重要技术手段。的出现,为天然产物的靶点识别和药物研发提供了全新的方法。

2025-05-15 09:17:42 710

原创 基于热蛋白质组分析(TPP)的微生物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

如今,在微生物研究领域,TPP的应用为深入探究化学物质对微生物的分子机制及其生理影响开辟了新的视野,展现出蓬勃的发展生机。未来,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优化,TPP有望在微生物研究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探索微生物与化学物质相互作用的复杂网络方面。通过揭示化学物质在微生物中的多靶点效应和非预期相互作用,TPP有助于深入了解化学物质对微生物生理和代谢的影响,为评估化学物质的环境安全性和生物学效应提供了重要的分子机制见解。随着TPP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应用范围的扩大,其在微生物研究中的价值将得到进一步体现。

2025-05-12 11:19:55 297

原创 热蛋白质组分析(TPP)技术的优劣势探讨

热蛋白质组分析(Thermal Proteome Profiling,TPP)是一种新兴的基于质谱(MS)的蛋白质组学技术,与细胞热位移分析(CETSA)相结合,通过检测蛋白质热稳定性的变化来研究蛋白质与配体的相互作用以及蛋白质的翻译后修饰。其次,精确的温度控制是实验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因为温度的微小波动可能会影响蛋白质的热稳定性。TPP技术无需对蛋白质进行化学修饰,能够以天然形式捕获小分子的目标蛋白,这一特性避免了化学修饰可能带来的蛋白质结合亲和力改变的问题,确保了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025-05-09 16:40:44 995

原创 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SPR)在小分子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中的应用

分析物与配体结合时,传感器表面折射率改变,转换为SPR信号并以共振单位(RUs)量化,通过监测SPR信号变化,可获分子结合动力学和亲和力信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SPR 技术在生物医学研究范畴内的应用前景愈发广阔,其在蛋白质—蛋白质、DNA—蛋白质以及抗体—抗原等各类相互作用研究中的广泛深度应用,清晰地彰显了其对药物研发和疾病治疗策略创新的强大推动力,可以说,SPR 技术已然成为生物医学研究领域一颗闪耀且具有无限潜能的明星,持续推动着该领域的蓬勃发展。监测SPR信号变化,记录结合和解离过程。

2025-05-08 14:20:33 1332

原创 LiP-MS与TPP联用:千金藤素在高尿酸血症中的抗神经炎症作用

然而,尿酸诱导胶质细胞炎症的精确机制尚不清楚,且尚未确定有效的药物来抑制尿酸诱导的神经炎症。,针对与尿酸诱导炎症相关联的靶标开展研究,并在体外与体内实验中均验证了CEP所呈现出的抗神经炎症效果,由此为预防以及治疗高尿酸关联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筑牢了科学依据,提供了有力支撑。,并通过网络分析发现PPP2R1A与NF-κB信号通路相关,并且通过进一步的分析显示,与尿酸相互作用后,多个参与炎症反应的蛋白如CAV1、PIK3R4、PIK3CA等的表达水平发生了变化,表明这些蛋白可能在尿酸诱导的神经炎症中发挥了作用。

2025-04-30 15:07:26 932

原创 TPP揭示前列腺癌细胞焦亡的细胞靶点

研究的优势在于结合多种先进技术,不仅确定了CNPY3为GBA的关键靶点,还阐明了其通过去乳酸化影响溶酶体稳定性的分子机制。为了验证GBA与CNPY3的结合,研究首先通过表面等离子共振(SPR)分析测定了它们的结合亲和力,确定了结合常数(KD)为278 nM,表明GBA与CNPY3之间存在强相互作用。根据先前的研究,在TPP实验中使用的配体浓度通常低于药物处理所用的浓度。是从藤黄属植物的干树脂中提取的一种笼状黄酮成分,先前的研究表明GBA能够抑制多种癌症的肿瘤形成和转移,但其作用细胞靶点尚不清楚。

2025-04-28 16:40:14 912

原创 联用 LiP-MS 技术与 SPR 技术鉴定和验证蛋白相互作用

一方面,可用于研究药物与蛋白靶点的相互作用,先通过LiP-MS初步筛选出药物候选分子作用的潜在蛋白靶点,再借助SPR技术详细评估药物与靶点的结合特性,从而加速药物研发进程,提高研发成功率;研究利用LiP-MS技术对肺组织裂解液中的蛋白进行了分析,以确定与3-HAA相互作用的蛋白。通过对质谱数据的处理和筛选,鉴定了出与3-HAA相互作用的潜在蛋白,其中FTH1表达的变化与铁死亡的抑制密切相关,可作为潜在的治疗靶点,这一发现为后续深入研究 3-HAA的作用机制提供了关键线索。

2025-04-25 14:16:52 845

原创 LiP-MS:开启癌症生物标志物发现的新篇章

LiP-MS技术的优势在于其能够揭示蛋白质构象变化及其相关的生物学过程,从而为癌症的诊断和预后提供新的生物标志物。与传统的基于蛋白质丰度的方法相比,LiP-MS能够检测到更丰富的生物学信息,尤其是在蛋白质动态范围较大的复杂生物基质中。例如,TKT的上调和IGHA1的糖基化修饰变化可以作为潜在的诊断和预后标志物,帮助临床医生制定更精准的治疗方案。:研究发现,与健康对照组相比,OSCC患者的唾液中存在253种具有显著结构变化的蛋白质,而传统的基于胰蛋白酶消化的蛋白质组学方法仅能识别23种差异蛋白质。

2025-04-24 14:02:13 320

空空如也

空空如也

TA创建的收藏夹 TA关注的收藏夹

TA关注的人

提示
确定要删除当前文章?
取消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