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技术原理:基于异步事件流的稀疏动态感知机制
1. 核心技术框架:从“全局帧”到“事件流”的范式革新
传统视觉识别(如基于RGB摄像头的方案)依赖同步全局帧刷新(典型帧率30-60fps),即传感器以固定时间间隔捕获完整画面的像素矩阵,再通过后处理提取目标特征。这种模式存在固有缺陷:高冗余(静态背景重复采集)、高延迟(帧间动作信息丢失)、高计算负载(需处理全量像素数据)。
EVS(Event-based Vision Sensor,事件视觉传感器)则采用异步稀疏事件驱动的底层架构:每个像素独立感知环境光强的相对变化(而非绝对亮度值),当某一像素点的亮度变化超过预设阈值(如ΔL/L>15%)时,触发一个包含四元信息的异步事件:
- 坐标位置(x,y):事件发生的像素网格坐标;
- 时间戳(t):事件触发的精确时间(微秒级精度);
- 极性(p):亮度变化方向(+表示变亮,-表示变暗);
- 强度变化量(ΔL)(部分传感器支持)。
这些事件以微秒级延迟(典型延迟<10μs)独立异步输出,形成连续的“事件流”数据流(而非离散帧序列)。例如,当手部快速移动时,EVS传感器仅记录运动轨迹上像素亮度的动态变化(如边缘像素的亮度突变),而静态背景(如桌面)因亮度未变化不会触发事件,从而天然实现动态目标的稀疏表征。
2. 手势识别的关键技术路径
基于EVS的手势识别系统通过多层级处理流程将原始事件流转化为可理解的手势语义:
(1)数据预处理:噪声抑制与事件聚合
原始事件流可能包含传感器噪声(如暗电流干扰)或无关环境变化(如远处灯光闪烁)。预处理阶段通过以下方法优化数据质量:
- 时间窗口滤波:对短时间内的密集事件进行合并(如10ms窗口内的同极性事件聚合成单个“宏事件”),降低数据冗余;
- 空间一致性校验:剔除孤立像素点的异常事件(如单像素随机噪声);
- 动态阈值调整:根据环境光照强度自适应调节亮度变化阈值(如强光

最低0.47元/天 解锁文章
1808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