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非接触式传感技术:性能检测与表征技术设备进展及评价标准体系建设

人形机器人传感技术进展与挑战

引言:

人形机器人非接触式传感器的“性能指标”是其核心能力的量化体现,“试验检测技术”是验证这些指标的“标尺”,而“标准体系”则是确保行业规范发展的“框架”。目前关于相关参数评体系和检测能力建设,相对落后于行业的发展。其中部分高端传感器和精密检测设备仍存在进口依赖。

一、性能指标参数

1. 性能参数

人形机器人非接触式传感器的性能可通过一系列关键指标来衡量:

人形机器人非接触式传感器性能参数

2. 部分性能指标

视觉传感器(如深度相机)特有指标:还包括深度图像分辨率(如640x480)、主动光安全性(眼安全等级)、不同材质/光照下的性能一致性等。

毫米波雷达特有指标:还包括测速精度与范围、距离/速度分辨率(区分两个邻近目标的能力)、角度分辨率(区分不同方向目标的能力)等。

超声波传感器特有指标:还包括发射角、在不同材质表面的反射特性等。

二、试验、检测、测试、表征技术与设备

1. 光学测量与校准设备:

高精度测量仪:用于标定传感器自身精度。例如海克斯康研发的0.5μm超高精密测量仪3,能捕捉微纳米级的形貌变化,其红宝石探针能以微米级精度扫描复杂曲面3。

激光干涉仪/跟踪仪:提供极高的长度和角度基准,用于标定传感器的空间测量精度。

精密位移台:控制目标物进行纳米级/微米级的精确移动,以测试传感器的分辨率、线性度和重复性。

标准测试靶板:带有特定图案(如棋盘格、圆点阵列),用于相机内参(焦距、畸变等)和外参标定。

2. 环境模拟与可靠性测试设备:

高低温湿热试验箱:测试传感器在极端温度、湿度条件下的性能和稳定性。

电磁兼容(EMC)测试设备:测试传感器对外部电磁干扰的抗扰度以及自身的电磁发射是否超标。

振动台、冲击台:模拟运输、使用过程中的机械振动和冲击,检验传感器的机械可靠性。

光学试验箱/暗室:可控制光照强度、角度、光谱,测试视觉传感器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性能。

淋雨、沙尘试验设备:验证传感器的防护等级(IP代码)。

3. 综合性能评估与系统测试:

多传感器融合测试平台:在真实或半物理仿真的机器人环境中,测试传感器与其他传感器(如IMU、轮速计)协同工作的性能。

专用测试软件与算法:用于数据采集、分析和可视化,如处理传感器数据生成数字孪生报告3。

三、进口依赖状况

目前,在人形机器人用非接触式传感器领域,一定程度上存在对国外技术和产品的依赖:

1.0高端传感器本身:

部分高性能传感器,如高线数机械式激光雷达、高精度/高带宽的六维力传感器(价值量在5万到10万之间,主要是海外ADI垄断)、高性能工业级毫米波雷达核心芯片(如77GHz雷达芯片)以及极高灵敏度的热成像探测器,国产产品与国外顶尖水平在性能、一致性、可靠性上可能存在差距,或国内尚无法大规模稳定生产。

2. 核心元器件:

许多国产传感器中的关键芯片(如高性能SPAD、SiPM、特定波长的VCSEL激光器、高灵敏度MEMS麦克风芯、高端ADC、高端FPGA和专用处理芯片ASIC)仍依赖进口。

3. 精密检测与标定设备:

用于验证和标定传感器性能的超高精度测量仪器(如0.5μm乃至更高精度的测量机)、激光干涉仪等,其技术门槛极高,目前高端市场仍主要由国外企业主导(如海克斯康、蔡司、基恩士等)。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依赖并非绝对。国内许多企业和科研院所正在积极攻关,并在多个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例如武汉灵途传感在光电传感领域实现了技术突破,部分力传感器企业也在积极研发并接近国际水平。

三、相关标准体系

1. 标准体系框架介绍

标准体系对于规范产品质量、促进技术交流和确保安全可靠至关重要。目前相关标准仍在不断发展完善中:

机器人用非接触式传感器标准体系框架

2. 标准涵盖的内容:

术语与定义:统一对传感器各项性能指标的理解。

性能测试方法:规定如何标准、可重复地测试传感器的各项参数(如精度、FOV、测距范围等)。

安全要求:包括电气安全、激光安全(如IEC 60825-1)、电磁兼容性(EMC)等。

接口与通信协议:促进不同传感器与控制器之间的互联互通。

环境试验方法:规定高温、低温、湿热、振动、冲击等可靠性测试的具体条件。

3. 相关标准建设重要提示:

由于机器人技术,特别是人形机器人技术发展迅速,许多针对其专用传感器的具体标准可能仍在制定或完善中。目前实践中,往往会参考借鉴其他成熟领域(如汽车电子、工业检测、消费电子)的传感器标准,并结合机器人自身的应用特点进行测试和评估。

结语:

了解人形机器人非接触式传感器的性能指标、测试技术和行业现状,有助于我们客观认识其技术水平和产业情况。

性能指标是衡量传感器能力的“尺子”,涉及精度、范围、速度、可靠性等多方面。试验检测技术与设备是确保传感器性能的“裁判”,需要精密、专业的仪器来验证。进口依赖状况显示,在高端传感器、核心芯片和精密检测设备方面,我们仍需努力突破。

标准体系是行业规范发展的“框架”,目前仍在持续完善中,特别是针对人形机器人这一新兴应用领域。

【免责声明】本文主要内容均源自公开资料和信息,部分内容引用了Ai。仅作参考,不作任何依据,责任自负。

评论 3
成就一亿技术人!
拼手气红包6.0元
还能输入1000个字符
 
红包 添加红包
表情包 插入表情
 条评论被折叠 查看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诸葛务农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