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mp.weixin.qq.com/s/rO2c56WUPadvQ70vyLpWfA
https://mp.weixin.qq.com/s/rO2c56WUPadvQ70vyLpWfA
概述
一直在Cursor, Trae蹭用他们的模型, 没有直接用Claude Code, 开始以为CLI 界面应该很丑陋, 但是装完用上后, 还是非常惊艳的,把CLI 做成这样和UI 其实没有什么差别, 在和LLM 对话上更捷简,使用后大为惊艳!

先分享一些 Claude 最近资讯:
Claude 模型使用情况
文末有官方的详细数据和报告
7亿人每周狂发180亿条消息!OpenAI首次揭秘ChatGPT最火用途
Claude使用趋势(Anthropic)
-
• 用户规模与场景:
-
• 39%的用户将完整任务交由Claude处理(较8个月前提升12%),软件开发是核心用途(36%)。
-
• 自动化任务:指令式自动化占比从27%升至39%,企业用户中77%的API调用为自动化(远高于普通用户的50%)。
-
• 细分领域:
-
• 计算机/数学任务占37-40%,教育指导类增长40%,物理与社会科学类增长33%。
-
• 企业用户侧重编程(44%)和行政任务,而普通用户更关注教育、艺术等。
-
-
-
• 地区与经济差异:
-
• 全球分布:美国、印度、巴西、日本、韩国为使用主力,新加坡等小型高收入国家人均使用率突出。
-
• 经济结构影响:高收入地区更倾向协作(如文档编辑、科研),低收入地区偏好直接自动化。
-
• 美国州级差异:
-
• 华盛顿DC(人均使用率最高)、加州(技术密集)、纽约(金融)为三大中心。
-
• 夏威夷用户侧重旅游相关任务,马萨诸塞州科研需求突出,巴西用户语言学习需求为全球6倍。
-
-
-
• 企业级应用:
-
• 付费API用户更“激进”:77%的任务自动化,5%流量用于AI系统开发与评估。
-
• 成本与价值:企业更关注AI创造的价值而非成本,复杂任务使用率更高。
-
Claude Code 如何做产品
AI 原生组织怎么建:Claude Code 产品经理 Cat Wu 的起步顺序
核心理念:AI原生组织的起步顺序
AI原生组织的建立并非始于宏大的战略蓝图或部门重组,而是始于一个好用的工具。其成功的关键在于让工具在实际应用中证明其价值,通过用户的口碑和实际使用,形成自然的传播和生态,最终促使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随之改变。
四大核心步骤:
-
1. 工具先应用起来 (Start by Using)
-
• 起点是实践而非规划: Claude Code的诞生源于一名工程师为解决个人效率问题而搭建的命令行工具,而非公司的战略决策。
-
• 融入而非改变: 成功的关键是让工具无缝融入用户现有的工作流,而不是要求用户改变习惯去适应工具。它“让自己变得容易被使用,而不是要求用户学会使用它”。
-
• 从内部开始,自然扩散: 工具首先在小范围(如工程师团队)被使用并证明价值,然后凭借口碑效应,自然地扩散到产品经理、设计师、数据科学家等更广泛的群体。
-
-
2. 功能靠反馈迭代 (Iterate on Feedback)
-
• 用户驱动开发: 新功能的产生和迭代并非源于详尽的产品路线图或PRD文档,而是源于用户在实际使用中产生的真实需求和反馈。
-
• 快速原型与验证: 团队采用“快速原型 -> 内部试用 -> 收集反馈 -> 快速改进”的轻量级循环。例如,
/todo待办清单功能就是为解决模型任务执行不完整的问题而诞生。 -
• 用行为而非言语衡量价值: 判断一个功能是否值得保留的标准是用户是否“真的有人用”、“能重复使用”,而不是口头上的好评。
-
-
3. 变成组织的接口 (Become the Organization's Interface)
-
• 个性化与适应性: 工具设计为能适应不同角色(工程师、设计师、产品经理)的工作习惯。例如,通过
Claude.md记忆文件,用户可以定义自己的“技术简历”,让AI助手更懂自己。 -
• 开放扩展,赋能人人: 工具提供SDK和自定义功能(如子代理、自定义触发器),允许用户(甚至是非技术人员)自行扩展和构建新能力,从而将工具从“黑箱”转变为“工具箱”。
-
• 降低使用门槛: 设计原则是“新功能不需要上手说明”,用户能凭借直觉和简洁的指令立即开始使用。
-
-
4. 从工具到生态 (From Tool to Ecosystem)
-
• 工具箱思维: 目标不仅是做一个代码助手,而是打造一个能帮助人们搭建各种AI代理(如法律、健康、财务助手)的通用平台。
-
• 共建与赋能: 通过提供SDK,鼓励外部公司和开发者基于Claude Code的基础能力,二次开发出满足特定场景需求的应用,从而构建一个繁荣的外部生态。
-
• 核心是判断力: 生态成功的前提是AI具备良好的判断力,能自主决定何时调用搜索、何时制定计划等,这需要通过端到端和触发式评估来持续优化。
-
感触
首先独立开通了Claude Code 不再去薅羊毛了(代理);
当然还是聚焦在软件工程,不是其他领域;
寻找行业最近实践方案, 找到了 BMAD & Spec-kit 两个,有不错的社区和文档
操练起来, 按照 BMAD 的视频按部就班搞了一通, 整个交互过程确实非常nice , 从 brain storm 到 project brief 在到arch 再到 mvp, green field 项目如果你是纯js(nextjs) 那么没得话说,顺溜的一塌糊涂。
https://apihug.com/
https://apihug.com/https://apihug.github.io/
https://apihug.github.io/
后面尝试下 brown field 项目, 也不算是brown field, 用非著名 apihug 模版项目来操练下, 首先尝试claude 对项目结构的理解。 /init 生成项目概要, 生成的结果确实质量很高, 当然这个是基于, 模版项目里面非常详尽的readme, 交叉对比了下很多内容是直接转换过去的。 真nice;
当然我也用BMAD 尝试github copiot, cursor 勉强不错, trae 这些好像不大行;
下面就很简单了, 基于apihug 部分doc 已经在一般大模型内, 后续模版项目把 claude.md 直接生成 包括一些rules, tasks, 这样子你再CC 里面就可以非常非常友好的和项目交互了。

参考
-
https://github.com/bmad-code-org/BMAD-METHOD
-
https://github.com/github/spec-kit
-
https://www.anthropic.com/research/economic-index-geography
-
https://www.anthropic.com/economic-index

1452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