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研发管理方面做的比较好的技术型组织,加持生产力得到极大的释放,都是令人羡慕的。
这个令人羡慕的背后,是踏踏实实,一点一滴,长期持续积累的积累。大干快上,遇到困难就回头走老路,是绝对不会有结果的,一次成功了,一时成功了,不做科学管理,欠历史的债是有利息的,甚至以设存活为代价。
我们做个假设,假设一个组织已经到了需要做组织级研发管理的时候,那对研发管理能够带来的效果应该有怎样的预期?通过什么样的战略步骤达到这个预期的结果呢?
组织级研发管理的目的
这要从战略和战术两个层面来看。
战略层面,主要是管理投资组合,确保投资符合企业的赛道选择、风险偏好和预期可接受,在设定的投入预算内,投资顺序是什么样的,什么情况开始,什么情况结束。
战术层面,可以用项目管理的质量三角形来概括一下,进度、质量、成本是最基本的,最终都是为产品的市场成功和财务成功服务。
再下一个层面,就是支持战略、战术目标达成的具体方法论了,比如通过决策评审管理投资组合,通过CBB管理技术复用和质量、效率提升,这些不再属于目的范畴。
演进的三大战役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要达到理想的效果,总得有个最概括的演进步骤,或者叫战略步骤。华为在做战略方向评估时有一句名言——方向大致正确,组织充满活力。这里就大致的方向,发表一下个人见解。
- 先集中起来(项目级)
五个手指,不集中在一起变不成拳头。团队也一样,组织内部的一个个开发团队,如果都是独立运行,各有各的势力范围和运作方法,重复开发、横向技术/人员复用,这些情况比比皆是。大数据火起来,各个部门都在做,物联网火了,每个团队都搞一点儿。
业务上无统一规划,管理上完全放手,业务始终处于野蛮生长阶段,形不成合力,做不了大事。
所以,要先集中起来。管理集中、顶层规划集中、工作环境集中、工作成果集中。
达到这几点,虽然团队内部运作可能还是各有各的方法,按照CMMI的标准衡量还处于L2级别(项目级),至少在大框架上获得了统一,给野马套上了笼头,规定了可以活动的草场范围。
- 行动有规矩(组织级)
这一步是组织级方法论和流程建立和固化阶段,先僵化执行,在组织内形成习惯,达到固化。产品组合管理、产品管理、项目集管理、单项目管理、技术管理,质量管理、组织绩效管理、个人绩效管理等等,形成可以执行的方法。
- 众人如一人(文化级)
思想指导行动,当方法和流程在组织中固化,形成人的思维中根深蒂固的东西,管理文化就真正建立了。
文化的力量在于同化和包容。当有新的人员加入,强大的组织氛围很快能够改造这个人,使他和其他人一致行动,劲儿往一处使;同时文化也不是死的,他有自身的灵活性,使行动中不至于生搬硬套。
文化的另外一个作用,在于其自身的优化能力,每个人都倾向于维护和优化这套机制,按照CMMI的衡量标准就是L5级别(可持续级),使组织自身向刚好的方向发展。